□文/沈柳晨
今年以來,江蘇經濟運行呈現生產平穩、內需改善、質效提升、信心回暖的特征,上半年,江蘇經濟增量位居全國第一。近日,江蘇又發布《關于促進經濟持續回升向好的若干政策措施》,從擴大有效需求、增強發展動能、保障改善民生、優化營商環境等方面,提出28條具體舉措,進一步強化政策舉措供給,降低經濟恢復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波動和反復,促進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見招拆招“政策多”,直擊痛點“解難題”。近年來,面對風高浪急的外部環境和多重超預期因素挑戰,江蘇打好政策“組合拳”,強化經濟運行監測調度,多措并舉促進發展質量穩步提升。去年,江蘇實際使用外資305億美元,同比增長5.7%,規模繼續保持全國第一,9個項目列入國家重大外資項目,占全國近四分之一,數量穩居全國首位。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了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此次提出的28條舉措干貨多、實招多、針對性強,有望進一步疏通經濟發展的“毛細血管”,推動江蘇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擴大需求“穩增量”,提振市場“增信心”。信心比黃金更重要,經濟發展不僅離不開信心的支撐,而且需要及時有效的政策呵護。若干政策措施從提振消費、擴大投資、穩定房地產市場、穩住外貿基本盤入手,積極提振和擴大有效需求。比如,在提振消費方面,文件明確,從省級層面新增專項資金對購買綠色節能家電進行補貼;在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方面,文件明確,綜合采取購房補貼、房票安置、團購等方式......政策拿出“真金白銀”,在讓直觀感受政策誠意的同時,也讓市場吃下了“定心丸”。
優化環境“促發展”,減負降本“提活力”。當前,正是經濟恢復和產業升級的關鍵期。可以看到,緩解經營主體成本壓力、提升向好發展動力擺在若干政策措施的重要位置。加大對中小微企業支持,將中小微企業紓困增產增效專項資金貸款規模提升至200億元;考慮到中小微企業“輕資產”特點,持續擴大“蘇科貸”等產品的投放規模和覆蓋面,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對于面廣量大的經營主體來說,政策舉措的出臺,堪稱是一場“及時雨”。
良弓在手,貴在速發。無論是短期還是長期,江蘇不斷迎難而上、精準施策,率先打出“組合拳”,在攻堅克難中鞏固和擴大回升向好勢頭,在固本培元中推動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