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水袖半掩面的杜麗娘又一次婉轉吟唱起《牡丹亭》,只不過這一次,臺下的觀眾變成了一群金發碧眼的外國人。
法國時間9月14日下午,“文明遇·鑒:中國昆曲江蘇周”在巴黎的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舉行開幕儀式,也拉開了今年的中國昆曲文化展覽的大幕。14、15日連續兩晚,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的演員們帶著南昆版《牡丹亭》走上了巴黎雷波拉戲劇院的舞臺。七次謝幕,掌聲雷動,中國戲曲藝術之代表昆曲在巴黎閃耀。
從1986到2023,《牡丹亭》點燃法國昆曲熱
9月14、15日晚的蕾博拉戲劇院座無虛席,兩個多小時的精湛演出難以落幕,大幕在一浪一浪經久不息的掌聲中一再拉開,主演孔愛萍、施夏明足足謝幕七次,法國觀眾們的掌聲與喝彩對演員們來說就是最大的獎勵,杜麗娘扮演者、梅花獎獲得者孔愛萍表示,“37年前,我跟隨張繼青老師來巴黎演出同一版《牡丹亭》,那時候我演花神;37年后,當我以杜麗娘主演的身份再來巴黎,這種傳承和回憶,讓我激動,給我一股特別強大的力量,貫穿整個演出。觀眾的反饋讓我感到沒有辜負張老師在天之靈,今天在場的雖然不是原來的觀眾,卻還是當年的氣氛?!?/p>
昆曲不是在37年前才傳入的法國,但確實是在37年前才開始在法國的舞臺上閃耀。早在1937年,焦菊隱先生在巴黎大學的博士學位論文《今日之中國戲劇》中就已論述了中國昆劇藝術,但直到80年代,昆曲在法國都還只是漢學家們研究的課題,盡管也有諸如費智(Fegly)這樣的漢學家千里奔赴中國實地考察中國各個昆劇院團和演出,但對于絕大多數法國市民觀眾而言,正宗的昆曲表演到底是什么樣,恐怕知者甚少。直到1986年9月,江蘇省昆劇院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張繼青率團攜《牡丹亭》應邀赴巴黎在摩加多爾劇院演出,引起轟動,這一次演出讓法國觀眾大開眼界,掀起了一波昆曲熱潮。
37年后的今天,昆曲已經成為中法兩國文化藝術交流最重要的媒介之一。據省昆介紹,這次在巴黎演出的《牡丹亭》采用了商演售票的形式,票房很不錯,這一方面來源于省昆對《牡丹亭》市場信心滿滿,另一方面也因為在正式演出之前,省昆就已與法國的演出公司共同進行了一系列工作坊、講座、街頭快閃等形式的推廣。同時,為了讓昆曲跨越語言的藩籬,江蘇省昆劇院聯合中法兩國專家力量專門為本次演出配備了法文字幕,讓本地人也能看得懂劇情,品得出滋味。
內容創新推動民族藝術長青于世界藝術之林
從某一種程度來說,《牡丹亭》幾乎成為中國昆曲在海外的代名詞,也是目前海外觀眾們認知度、接受度最高的劇目。當然,《牡丹亭》本身就是昆劇藝術王冠上的珍珠,是當之無愧的瑰寶級劇目,但在昆劇藝術之中,《牡丹亭》并不是一枝獨秀,我們不僅有老祖宗們傳承下來的經典昆劇劇目,這些年來,以省昆為代表的江蘇各昆劇院團都在大力探索發展更符合現代審美、更加與時俱進的昆劇藝術,不管是將經典折子戲改編作“青春版”,還是新創現代昆曲,又或對昆曲作先鋒藝術式的探索,站在傳統昆劇藝術的肩膀上探索更多可能性的未來,是當下昆劇人一直在為之努力的事。
這一次在巴黎的演出,帶去的不僅是最經典的《牡丹亭》,新編昆曲《伯龍夜品》也驚喜亮相。相較于在傳統劇院演出的傳統劇目《牡丹亭》,首演于2010年的《伯龍夜品》就代表著現代昆曲在審美藝術和內容創新上的探索,在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里,省昆的演員們為當地觀眾帶來了一場沉浸式的演出,觀眾們跟隨著演員的腳步,在庭院中移步換景,近距離感受著昆劇演員們的身段吐息,中國戲曲的魅力在近距離中被放大,這對于第一次接觸到昆曲的觀眾而言無疑是非常震撼的。
要推動中國文化走出去,首先要傳承與延續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肯定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民族文化沒有扎實的民族根基,立足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便無從談起,守住中國文化的根,然后讓中國文化走出去。以戲曲藝術為例,不僅要讓最經典的那幾個劇目走出去,更要讓我們當下最為鮮活的新創劇目走出去,在各類戲劇節、藝術節框架之下的戲曲演出、交流是一種渠道,來自民間的傳播力量同樣值得重視,在海外社交平臺上,不僅有沉淀著中國千年歷史的傳統服飾、樂器,更有來自最鮮活當下的流行美食話題、網紅城市VLGO打卡。中國文化要走出去,不能單靠著“吃老本”,從內容到形式都需要創新,只有這樣才能讓民族藝術長青于世界藝術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