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俊慧 視評/查銘
又是一年秋分日,又到一年豐收時,9月23日我們迎來了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一場場豐富多彩的慶豐收活動,一幅幅紅火明艷的“曬秋圖”,一張張笑意盈盈的喜悅面孔……
“慶豐收 促和美”,農民豐收節不僅是把活動辦到了農民群眾心坎上,更是為鄉村發展、農產品銷售、農村創業創新等營造出良好的氛圍,以“三農”的發展成就,展示農業農村現代化美好前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農耕文化。
農民唱主角,豐收盛會“鄉”味濃。中國農民豐收節是在國家層面為農民設立,以秋收為背景,以農民為主角的節日,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對億萬農民的深切關懷。這場豐收盛會,堅持農民主體,讓農民朋友唱主角、得實惠、展風采。今年我省繼續采用“1+5+N”的活動安排,即1個省級主場活動、5個省級重點活動和若干地方特色活動,不僅實現全省覆蓋,N項特色活動更是邀請廣大農民以生動的農耕農趣農味展現多彩的農豐農樂農情。各地因地制宜的300場次不同類型的慶祝活動,將這場盛會的“鄉”味推向更濃。
農村大舞臺,演繹振興新“村”曲。上下同欲者勝。連續六年舉辦“中國農民豐收節”活動,向全社會傳遞出了重農崇農的價值取向,“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不僅是廣大農民的美好愿景,更是美好鄉村振興藍圖。我們看到江蘇的農村正積極奏響振興進行曲——全省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推動農村實現從局部美到全域美、從外在美到內在美、從一時美到持久美、從觀感美到機制美的美麗蝶變。“三美一高”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范建設更是打造了一批精品示范鄉村,輻射力強,特色鮮明。截至2022年,全省建成6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示范縣(市、區)、60個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范鄉鎮(街道)、673個生態宜居美麗示范村(社區)。鄉村治理的精細化、品質化與智能化也為美麗鄉村增添“內在美”的悠長韻味。
農業主戰場,打好生產“主動仗”。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在農業這一主戰場上,江蘇勇立潮頭,以占全國3.2%的耕地,生產了全國5.5%的糧食,養活了全國6%的人口,實現了人口密度最大省份“口糧自給、略有盈余”;涉農高校院所70余家、居全國第二位,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70.9%;農業產業類型齊全,傳統農林牧漁業與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均衡發展。江蘇始終堅持鍛造農業產業過硬的“內核實力”,推動質量效益與競爭力邁上新臺階,實現農業“基本盤”更加穩固,“增長極”持續做大,“含金量”穩步提高。
秋景總醉人,秋實更喜人。借著這個“節點”,不僅要讓豐收節越辦越好,更要以春華秋實繪就新時代農業農村現代化“新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