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我們不僅看到了‘金山銀山’,還看到了‘綠水青山’。宿遷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方面確實下足了功夫,也取得了顯著成效?!?月9日至10日,中國新聞攝影學會副會長李濤應邀參加2023中央媒體暨省市媒體宿遷行攝影采風活動,對宿遷綠色發展成果贊不絕口。
生態是宿遷最鮮明的底色。近年來,全市上下始終牢牢把握“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深入踐行“兩山”理念,自覺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堅定不移把生態環境保護好、把生態優勢發揮出來,加快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雙向轉化通道,全域打造富有新內涵、展現新形態的“江蘇生態大公園”。
先看優環境的“強度”,全市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 不斷厚植綠色發展“家底”——
中華花鰍時隔20年重現宿遷,鳥類“活化石”東方白鸛和中華秋沙鴨相繼來宿越冬,堪比雪蓮珍貴的野大豆種群不斷被發現……這幾年,指示生物頻繁現身最能說明宿遷優環境的“強度”。
推動綠色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是前提。宿遷堅持以中央及省級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為抓手,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系統推進PM2.5和臭氧濃度雙控雙減,統籌開展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綜合治理,讓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不斷厚植綠色發展“家底”。鐵腕治氣讓天空更藍。宿遷狠抓PM2.5和臭氧協同治理,統籌推進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協同減排,重點開展清潔城市、餐飲油煙、工地揚塵、機動車污染等專項治理,并推廣實行24小時值守調度、“走航+執法”等工作機制,不斷健全大氣污染治理體系。僅去年就組織實施2330項治氣工程項目,推動全年空氣優良天數達280天,PM2.5、PM10、NO2濃度均值分別為37μg/m3、61μg/m3、23μg/m3,同比分別下降2.6%、7.6%、8%。
綜合治水讓河湖更清。宿遷堅持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三水共治”和“控源截污、標本兼治、點源治理、協同共治”多措并舉,嚴格落實河湖長制,并試行國省考斷面上下游共考且納入高質量發展綜合考核,將原市考斷面優化為市域補償斷面,壓實流域治污責任,確保治水項目高標準、高效率建成投用。今年1—7月份,年度236個治水項目已完工147個,在建86個,全市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率同比增長7.8%,地表水國省考斷面優Ⅲ水體比例為94%,同比上升2個百分點。
系統治土讓大地更綠。宿遷加強耕地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僅今年已動態更新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79家,對36個高風險遺留地塊開展風險管控工作,組織開展26項重點建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評審,全市新增治理行政村18個,新增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規模980噸/天,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41.9%,處理設施正常運行率超過90%;同步深化國家級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工作,共排查農村黑臭水體482條,完成治理403條。
再看抓生態的“高度”,全市積極拓展“兩山”轉化通道,加快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原先的‘散、亂、小’塘口,如今建成國際大圓塘。環境變好了不說,還發展起美麗經濟?!便艉榭h臨淮鎮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發掘大湖資源稟賦,開發建設漁家風情古鎮,每年可接待游客6萬人次,這讓在當地經營特色民宿的馬明強笑得合不攏嘴。
推動綠色發展,把生態優勢發揮出來是重點。宿遷不斷提升抓生態的“高度”,科學編制“江蘇生態大公園”總體規劃,并將之貫穿落實到優化“三生”布局、“擴容增綠”、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等各方面、全過程,不斷拓展“兩山”轉化通道,積極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
具體來說,宿遷圍繞優化“三生”布局,堅持以水潤城、以文化城,致力把紅色文化、西楚文化、運河文化等注入城市肌理、融入城市血脈,加快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接續打造一批城市綠道、景觀河道、口袋公園,不斷完善綠色低碳發展體系和生活體系。
與此同時,宿遷強化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線“三線”管控,并統籌開展生態安全緩沖區建設、生態島試驗區建設等,全域推進林地、綠地、濕地共建,構筑綠色生態屏障,全面提升生態碳匯能力。
以生態安全緩沖區建設為例,宿遷聚焦生物多樣性熱點區域,創新推廣“污水處理廠+生態安全緩沖區‘1+1’”生態治理模式,實施科學、積極、適度的人工干預措施,積極推進洪澤湖、駱馬湖濕地等區域建設生態島試驗區,實現人工支持引導下的生態系統自我調節和正向演替。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全省唯一全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市,宿遷于2022年6月在全省率先建立一套價值核算體系、探索一套生態產品經營開發機制、打造一批富民樣板示范、形成一套穩定支撐機制、建成一個交易平臺,加快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成效到底如何?就生態產品市場交易來說,宿遷以水權交易為突破口,先后開創全國地下水水權交易先河、完成全省首例農業用水轉工業用水交易、創新開展農業與生態水權交易和企業串聯用水水權交易、實現全國首例蒸汽冷凝水水權交易。
三看促發展的“角度”,全市系統構建“綠色低碳、循環集約”的產業體系, 以“含綠量”謀發展“含金量”——
推動綠色發展,加快轉型升級是關鍵。宿遷主動融入省“1+3”重點功能區建設,找準促發展的“角度”,積極培育綠色低碳產業,大力推進能源消費低碳化、資源利用循環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產品供給綠色化,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集約”的產業體系。
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全市各地準確把握“雙碳”工作要求,協同推進減污降碳,深入開展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和化工園區循環化改造。記者了解到,宿遷去年關停化工企業2戶,取締“散亂污”企業148戶,在從源頭為生態環境“減負”的同時,切實為綠色轉型發展“蓄能”。
聚力加快轉型發展。宿遷從最嚴標準、培育幫扶、驗收認定、動態管控四個層面,創新構建“綠色標桿”示范企業認證體系,集成資金扶持等“一攬子”政策,引導激勵重點企業主動提標改造并發揮示范作用,引導企業承擔起污染治理主體責任。
“創成‘綠色標桿’示范企業后,我們自動被列入綠色信任企業,享受應急管控豁免,并獲得綠色信貸支持?!睋痍杹喩瑓R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強介紹,在一系列正向激勵政策促進下,企業相繼實施節能化改造、清潔化生產,實現了轉型發展新突破。
積極培育綠色低碳產業,宿遷持續壯大新能源、高端紡織、綠色食品、新材料等特色產業集群,尤其注重開辟數字經濟等新領域、新賽道,加快培育發展未來產業,努力實現產業綠色化、高端化、集群化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變“輕”、發展模式變“綠”。
就數字經濟來說,全市已構建宿遷電子商務產業園區、4個省級電子商務產業園、N個各類鄉鎮(街道)電商特色產業園“1區多園N點”平臺體系,全方位整合資源,吸納京東等一大批互聯網龍頭企業入駐,帶動全市電商經濟蓬勃發展,“淘寶村”數量連續四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市數字經濟發展總指數已達87.77、位居全省第二。
綠色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宿遷正自覺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分析形勢、研判問題,以“走在前、作示范”的果敢擔當,牢固樹立和踐行“兩山”理念,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全域打造富有新內涵、展現新形態的“江蘇生態大公園”,為全省乃至全國推動綠色發展探索宿遷經驗、作出宿遷貢獻。(記者 高云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