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中,最核心的載體就是制造業創新中心。自2015年在全國率先探索和啟動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以來,目前江蘇已形成“2家國家級中心、12家省級中心、23家省級培育領域”的體系架構。
9月27日,全省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現場推進會舉行,全省各級工信部門負責人齊聚蘇州,通過現場調研和經驗分享,共探“蘇字號”創新中心的培育“進位”之路。
制造業創新中心“新”在哪
坐落于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的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中試基地,已建有兩條萬噸級中試線。建成不久的“燃燒假人實驗室”首次對外開放,這里可模擬各類阻燃纖維實驗場景,產品應用在消防員服裝、校服等職業裝上。“我們面向八大未來產業,建設了12個實驗室。”中心負責人梅峰說。
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建設評選制造業創新中心的初衷。制造業創新中心首先“新”在研發方向上。
“制造業創新中心是面向產業的最高層次創新載體,是創新生態系統的網絡組織、創新資源的整合樞紐、創新服務的公共平臺、創新人才的培育基地。”省工信廳副廳長張星展示了一系列數據:江蘇14家省市創新中心累計獲授權專利1282件,其中發明專利854件,主導和參與制定、修訂國家、行業等標準95項,形成“晶圓級扇出型封裝技術”等一批打破國外壟斷、填補國內空白的技術和產品。
制造業創新中心的核心作用是加強新型制造技術的聯合研發和商業推廣,因此,“新”還體現在運營模式和盈利模式上——
國家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是2019年6月獲工信部批復組建的全國第13家、全省首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該中心首次采用“公司+聯盟”的模式,作為獨立法人主體,依托江蘇新視界先進功能纖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運營。股東單位匯聚了聚酯纖維產業鏈、聚酰胺纖維產業鏈、高性能纖維產業鏈上的15家領軍企業、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現有聯盟單位157家,中心主要為聯盟單位提供項目合作、供需對接、技術成果轉化等各項服務。
2020年4月,國家集成電路特色工藝及封裝測試創新中心獲批晉升為“國家隊”成員。“我們以市場化運營,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短短3年多已實現50項知識產權成果的轉移轉讓,直接經濟效益超2億元。”中心負責人孫鵬介紹,該中心還服務企業創新創業,為600余家客戶提供合同科研與技術服務達1493項,各類檢測測試服務8289次。中心同步開展國產裝備工藝驗證,累計驗證及導入國產裝備近100臺套。
目前,“公司+聯盟”或“公司+聯盟+基金”,已成為制造業創新中心普遍的運營模式。全省14家創新中心中半數實現盈利,初步實現“自我造血”。
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難”在哪
雖然江蘇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起步早,但國家級中心數量還不多。制造業創新中心的打造究竟難在哪里?
一個地區制造業創新中心的打造與當地制造業技術水平是息息相關的。從整體上看,江蘇制造業還存在產業基礎能力薄弱的問題,產業技術創新依舊處于攻堅克難的攀登途中,壓力和挑戰并存。
相關調研顯示,有的創新中心重孵化、輕研發,自主創新的成果產出不足、對產業行業的支撐作用還不夠;多數省級中心的股東單位以省內企業甚至是同市企業為主,缺乏產業鏈上下游知名骨干企業,部分以高校牽頭的創新中心與企業協同合作不夠,行業開放度、認可度有待提升;部分中心主要依賴股東單位的出資和支持,市場化進程較慢;此外,跨領域、跨行業的復合型高技能人才存在缺口。
很多地方正在有的放矢地不斷探路。“要以改革促發展,以創新解難題。”常州市工信局副局長常綱舉了個通過改組煥發科研機構活力的例子:江南石墨烯研究院是全球首家以石墨烯為主要研究領域的科研機構,改制前靠市財政撥款支持發展,而石墨烯研發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其運行模式急需創新。2016年常州市果斷出手,指導烯元公司根據制造業創新中心的建設要求對石墨烯研究院進行改組,并降低國有資本比例,引入企業股東,于2018年成功獲批省石墨烯創新中心,從純科研單位轉向共性技術研發平臺,形成“基礎研究+行業共性研究+企業產品應用研究”的完整技術創新能力,為石墨烯行業提供技術配套和外包服務。
在無錫,已有3家省級以上制造業創新中心,無錫市工信局副局長左保春說,這還是當地謹慎選建的結果。“我們始終堅持政府引導、市場主導,既沒有普遍撒網,也沒有‘定調子’‘下指標’,既鼓勵申報,也在能不能建、誰牽頭來建、用什么方式建等問題上,把好第一道關口,有效杜絕了創新中心盲目上馬和重復建設。”左保春說,目前無錫已有兩家中心通過能力建設階段的驗收,但還面臨較大盈利壓力,“還要在支持方式、配套手段和實現途徑上進行深入研究、持續破題。”
培育更多創新中心“路”在哪
爭創1家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被列入今年省政府百項重點工作。如何培育、建設更多高水平制造業創新中心?
省級中心是最重要的晉級“儲備力量”。“中心成立已3年多,目前正在申報,全力向國家級邁進。”省高性能膜材料創新中心執行主任李衛星表示,目標“升級”,未來要做好三件事——加大投入,面向“卡脖子”難題,計劃增加1萬—2萬平方米研發場地,用于智能化膜制備研發平臺、膜測試公共服務平臺,以及高裝填密度無機膜等4條中試線建設;優化架構,合理減持牽頭單位和運營管理團隊所占股份,吸納更多頭部企業力量;加速整合,擬集聚聯盟單位突破300家,推動膜材料行業整體研究及工程化技術水平的提升。
記者從會上了解到,江蘇將按照“成熟一家、建設一家”原則,加強年度考核和定期評估,激勵先進、督促后進、淘汰末位。
制造業創新中心是跨地區、跨行業的創新載體,輻射領域是產業而非一地一域。“要深化‘小核心、大協作’的模式。”推進會上,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范書建強調,“協作”是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的關鍵。
“我們希望,‘十四五’期間省級培育領域能夠16個產業集群全覆蓋,50條重點產業鏈覆蓋八成。”張星表示,為實現目標,江蘇將不斷強化省市協同管理模式,各地結合產業優勢,整合相關資源積極開展籌建,鼓勵本地企業參與,不拘泥于是否“為我所有”,更多考量是否能夠“為我所用”。并通過探索更合理的資金支持方式,因地制宜制定人才、財稅、金融、研發場地補貼等優惠政策,形成省市縣共建的發展合力,打造更強大的制造業創新中心“江蘇軍團”。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付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