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中秋國慶長假期間,國內旅游出游人數8.26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71.3%,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增長4.1%;實現國內旅游收入7534.3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129.5%,按可比口徑較2019年增長1.5%。江蘇各地推出一批精心準備的文旅項目。湖畔音樂會山水之間撥動聽眾心弦,非遺走進集市、融合VR吸引眾人“打卡”……各具特色的文旅“大禮包”讓省內外游客看得有趣、聽得悅耳、玩得盡興。
攬山水之幽,得人文之勝。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是“詩和遠方”的親密牽手,有了文化的加持,旅游就有了引人入勝、耐人尋味的內涵;有了旅游的承載,文化會增添活色生香、身臨其境的況味。
文化引領、創意驅動。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文化旅游的需求更加旺盛。一場沉浸式演出、一款特色文化IP、一個景區,能輻射到吃住行游購娛等多個方面。唯有將文化的靈魂注入旅游市場的骨骼框架中,依托資源稟賦,導入創意和運營,才能實現文化和旅游“融”得自然、“合”得協調,持續釋放“1+1>2”的效應。
文旅融合,“文”是切入點,也是“靈魂”所在。一個地方與其他地方最易區別的是文化,這是根植于本土的特色,也是潛在競爭優勢。為什么提到西安,人們就會想到秦始皇兵馬俑,游覽甘肅多半會去敦煌莫高窟?想到大運河,必須要去揚州大運河博物館“打卡”?有了歷史文化的融入,帶來的是更具個性化、更有內涵的體驗。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富礦,只要栽好梧桐樹,就能引來金鳳凰。因此,文旅融合不僅僅是一道客觀題,更是一道主觀題。《我在故宮修文物》、“故宮口紅”等文化創意,讓“老樹”發“新芽”,賦予了北京和故宮最鮮活的元素,使旅游有了更加持久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讓消費者在可玩、可看、可賞、可品中,感知“詩和遠方”的魅力。
讓“星火”廣“燎原”,變“快游”為“慢游”。用文化的內涵提升旅游休閑體驗、休閑品質、休閑內容,讓文化價值內涵滲透到旅游方方面面,以文塑旅;再用旅游的方式提升地方文化形象和生活品味,把旅游體驗滲透到文化生活方方面面,以旅興文。突出“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持續放大戲曲百戲(昆山)盛典、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水韻江蘇”等品牌效應,推進打造南京博物院南院項目、淮安里運河“百里畫廊”、南京(中國)長江文化博物館等標識性項目,推出“長江百景”“運河百景”標志性文旅產品和長江文化旅游精品線路,將江蘇文旅融合發展布局由“設計圖”轉化為“實景圖”、讓“大寫意”成為“工筆畫”。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持續推動地方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讓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江蘇,了解了江蘇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用文化的理念發展旅游,讓旅游更有“詩意”;用旅游的載體傳播文化,讓文化走向“遠方”。(艾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