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匯點訊 城市防洪排澇治理是防汛救災工作的重中之重,關乎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考驗著城市綜合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10月8日,全省城市防洪排澇治理工作視頻會議在南京召開。
今年,江蘇自5月1日起入汛,整個汛期至9月30日結束。眼下,汛期已結束,江蘇為何在這個時間召開城市防洪排澇治理會議?“‘夏病冬治’!”會議給出了答案,各地各有關部門要針對今年汛期暴露出來的問題,抓緊修訂完善各類預案,開展水毀修復和防汛歲修工程建設,切實增強水旱災害防御能力,為明年防汛救災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8月上旬,省防辦通知應急、交通、住建、水利等部門,就解決城市‘年年雨、年年澇’的問題對口組織省市會商。近日,省水利廳組織了城市防洪排澇治理工作省市會商,分析排查了四個突出問題,研究安排了五個方面重點工作。”江蘇省水利廳廳長高圣明介紹,“四個方面突出問題”分別是:直達基層的響應機制還不夠迅捷有效,部分城市部分區域排澇能力還不足,部分圩堤、外圍堤防還有薄弱環節,流域、區域到鄉鎮的一體化調度還未貫通。
“五個方面重點工作”有哪些?一是按照抓點示范、集中培訓、分級修訂、逐級會審、聯合推演的步驟,修編建立8類省市縣防汛救災預案,提高預案的規范性、精確性、科學性。二是督導各市縣抓緊實施行洪河道疏浚、抽排泵站提能、圩堤和外圍堤防提標工程,江蘇省水利廳牽頭成立太湖、里下河、淮西片區三個課題組,研究論證、科學規劃、有序推進中小河流治理和行洪調度工程,提升區域防洪排澇能力。論證編制里下河滯澇圩調整建議方案。三是督導各地健全中小河流、水庫塘壩巡堤查險機制,建強市縣組織指揮、技術支撐、專業搶險、裝備保障、社會動員5支力量,提高應急搶險專業化、實戰化水平。四是組織流域、區域到鄉鎮洪澇調度方案會商推演,健全水文站網建設,分片區制定調度管理辦法,提高洪澇調度的精準性和執行力。五是以響水“8·30”特大暴雨為模擬情景,評估區域性特大洪澇風險,分片區編制減災避險預案,充實健全救援力量,確保區域性特大洪澇風險區人員撤得快、安得穩、救得出。
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將盡快印發城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編制大綱,指導各地按照現代化、宜居、韌性、智慧城市的總體要求,系統提升排水防澇能力;出臺城市內澇治理工作評估指南,從工程設施和管理管護等方面開展評估,系統排查問題短板,強化風險隱患整治,提升內澇防治能力;組織各地動態修訂完善各類應急預案,重點加強地鐵、地下隧道、地下空間等專項預案制定,針對地下道路易淹澇問題,加快出臺城市隧道防淹工作指引;加強排水防澇設施日常養護管理,大力推行機械化養護作業,加強管網的排查檢測和修復,有效提升城市排水防澇設施能力和效能。
立足江蘇城市軌道交通點多、線長、面廣的現狀,今年汛期,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印發《關于做好暑期汛期城市軌道交通運營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持續細化9座城市、34條線路、645個車站、1055公里運營里程城市軌道交通的風險防控和臨災避險措施,堅決守牢防汛安全底線。下一步,江蘇省交通運輸廳將加強監測預警,與沿線區縣、街道(鄉鎮)、社區(村)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加強科學研判,及時發現影響城市軌道交通安全運營的洪澇災害風險;加強安全防范,聚焦防洪排澇薄弱環節,持續開展風險隱患排查,做到底數清、情況明、對策準;加強應急保障,細化應急搶險工作方案,確保應急物資充足、應急隊伍和應急設備到位,及時妥善處置各類突發事件。
今年以來,針對強降雨引發的城市積澇,江蘇省應急管理廳科學統籌消防救援隊伍和市縣防汛搶險隊伍,參與處置強降雨、臺風等引發的城市內澇險情1700余起,出動3500余車次、近2萬人次,累計排水300余萬方。下一步,全省應急系統將根據內澇風險等級和實際需要,督促市縣優化防汛排澇專業隊伍配置,配齊各類排澇裝備,經常性開展實戰拉動演練,根據易澇點位情況就近儲備必要的物資裝備,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強化極限思維,推動各地制定易澇片區群眾轉移撤退預案,一旦出現嚴重內澇,立即啟動預案,調配救援力量,及時轉移受困群眾和遇險車輛。按照安全發展示范城市創建標準,對地下空間、立交橋、地鐵等易澇點及重要市政基礎設施開展督查檢查,督促整改提升;會同公安等部門,制定實施強對流等極端天氣情況下的城市易澇點交通組織方案,嚴防車輛、行人誤入危險區域導致事故。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洪葉 吳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