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知識越來越普及的今天,大家對心腦血管疾病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出現胸悶、胸痛癥狀,第一時間懷疑可能是血管狹窄或者堵塞了。可是當有些患者趕到醫院,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結果卻顯示血流暢通,沒有狹窄,或者是血管狹窄處經放置支架已經通暢,回家后胸痛卻仍反復,不見好轉,這又是怎么回事?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心血管科主任醫師谷明林表示,可能是你的心臟血管“抽筋”了。
△谷明林與患者交流 通訊員供圖
血管不狹窄卻仍反復胸痛?警惕“冠狀動脈痙攣”
2022年初,66歲的何先生曾因胸悶胸痛來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就診,被診斷為心肌梗死。經檢查顯示血管狹窄并置入心臟支架,出院后一直規律服藥。今年8月28日凌晨,何先生再次出現劇烈胸痛伴全身大汗,有過前車之鑒的他意識到很可能是心臟血管再次堵塞,于是立即前往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急診,后被收治心血管科監護病房。當日上午,谷明林主任團隊就為患者安排了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結果卻顯示何先生心臟血管血流通暢,血管狹窄程度也不嚴重。但由于他血液指標中心肌損傷標志物升高,仍被診斷為急性心梗,需繼續行監護治療。
次日凌晨3點左右,何先生癥狀再次發作,心電監護顯示血壓、心率持續下降。值班醫生許小進檢查后發現,何先生心電圖出現顯著的ST段抬高,結合冠狀動脈造影結果,考慮為冠狀動脈痙攣導致的心肌狹窄甚至是血管閉塞。給予緊急處理后,患者胸痛癥狀逐漸緩解。后續治療中,谷明林主任團隊精心調整治療方案,加強抗血管痙攣藥物,此后,何先生的不適癥狀再也沒有發生,6天后病情平穩,恢復出院。
無獨有偶,67歲的張先生3年來反復胸痛不適,前后曾兩次手術放入支架。血管狹窄問題解決了,但張先生胸痛癥狀卻仍常常在凌晨發作,讓他一直飽受折磨。再次住院后,谷明林詳細了解病情,結合患者臨床表現,考慮這可能又是“冠狀動脈痙攣”惹的禍,果然,經調整抗痙攣治療方案后,患者胸痛未再發作,順利恢復出院。
患者以男性居多,常發作于午夜到上午時段
冠狀動脈痙攣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心臟較大的冠狀動脈暫時性過度收縮,引起血管不完全性或完全性閉塞,從而導致心肌缺血,產生心絞痛、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的一種臨床綜合征。通俗地說,就如同心臟血管“抽筋”了一樣。目前冠狀動脈痙攣的發病率缺乏流行病學數據,但根據相關報道顯示,我國可能是冠狀動脈痙攣的高發地區。跟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不同的是,冠狀動脈痙攣常常在午夜到上午時段發作,患者常以男性居多,吸煙、脂代謝紊亂、酗酒、熬夜等都是危險因素。當然,如果曾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史,也容易發生冠狀動脈痙攣。
冠心病不是裝完支架就完事,要定期觀察和隨訪
冠狀動脈痙攣雖然如同血管“抽筋”一般,但后果卻不像平時“抽筋”那么簡單。發作時,嚴重者可能會出現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暈厥、心臟驟停等,如果搶救不及時甚至會猝死。所以,冠狀動脈痙攣的危害不容小覷,應當引起更多人的重視。在治療方面,該病目前以藥物治療為主,由于個人差異,用藥應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選擇最適合的方案。“很多冠心病患者都有一個誤區,認為血管狹窄只要裝了支架就完事了,殊不知,置入支架只是治療過程的其中一個步驟,更多問題可能會在治療期間的任何環節發生,所以,出院后一定要密切觀察和隨訪,定期和你的主治醫生溝通交流病情。”谷明林提醒說。
通訊員 殷舒月 羅鑫 現代快報+記者 任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