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處處都是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農業農村部最新農情調度顯示,目前,全國秋收已過六成。此外,全國各地秋種已陸續展開,冬小麥播種進度過一成。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在廣袤田野上,農人們躬身稼穡、揮灑汗水,用勤勞的雙手奏響出最動人的豐收歡歌,勾勒出一幅幅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
今年10月16日是第43個世界糧食日,其所在周為我國糧食安全宣傳周。今年的主題是“踐行大食物觀 保障糧食安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從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到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2022年,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九連豐”,口糧自給率在100%以上,谷物自給率在95%以上。今年,我國夏糧產量2923億斤,居歷史第二高位。眼下,各地正全力以赴搶收搶種,季季接續,茬茬壓緊,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在2022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樹立大農業觀、大食物觀”。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從2004年至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20年以“三農”為主題,體現了“三農”問題“重中之重”的地位。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起步之年。全國各地穩面積、提單產、增總產,堅持綠色種植、科技種植,及時、有效應對暴雨、洪澇、臺風等自然災害,糧食應急保障能力不斷提升。信息正在成為“新農具”,直播正在成為“新農活”,“數字”正在成為“新農資”,一幅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時代畫卷正在神州大地徐徐展開。
倉廩實,天下安。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秋收時節,五彩斑斕的豐收畫卷在廣袤田野鋪展,秋糧收購也正有序推進。在端穩端牢“中國飯碗”的同時,隨著優質糧食工程的深入實施,裝上更多優質糧的“中國飯碗”,成色更足。發展糧食產業經濟,是興糧之策、富農之道、惠民之舉。要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大力實施糧食綠色倉儲、品種品質品牌、質量追溯、機械裝備、應急保障能力、節約減損健康消費“六大提升行動”,強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物質基礎,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發展。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全力提升耕地質量,加快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才能穩步拓展農業生產空間。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三農”向好,全局主動。新征程上,我們只有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始終把糧食安全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讓“大國糧倉”更加殷實、更加富足、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