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總理李強簽署國務院令,公布《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近年來,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拓展了未成年人學習、生活空間,同時也引發了全社會對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問題的關注。《條例》旨在營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網絡環境,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為未成年人網絡保護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少年強則國強。在信息時代的今天,互聯網是未成年人汲取知識、進行社交、展示自我、豐富生活的重要渠道,網絡環境的純凈與否直接影響著每一個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然而,未成年人作為一個受保護的群體,近年來屢屢受到不法網絡的侵害,已成為家長的心頭之虞,甚至是社會公害。為此,還需監管部門創新工作方式,部門聯動,整合資源,加大執法力度,以踏石有痕、一抓到底的決心堅決打擊針對未成年人的網絡亂象。
重拳出擊,搭建風清氣正網絡平臺。互聯網上,信息通達開放又紛繁復雜、亂象叢生,易對未成年人行為模式和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為此,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加強對未成年人上網安全的監護和引導,筑牢法律、技術防線,建立覆蓋“事先、事中、事后”的未成年人健康上網保護體系。同時,通過開展專項治理行動,圍繞突出問題進行重點整治,以“零容忍”態度對網絡中傳播的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進行全面封殺,凈化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對于互聯網游戲投幣、直播打賞、網絡借貸等誘導性活動,應開啟青少年模式,對未成年人設限。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只有為互聯網參與主體帶上“緊箍咒”,依照法律法規,壓實主體責任義務,才能營造健康安全網絡環境。
凝心聚力,提高健康和諧網絡素養。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有著復雜的原因,一方面他們好奇心強、自制力相對較弱,另一方面也缺乏外界的合理引導。互聯網不是“洪水猛獸”,對于未成年人上網,應理性看待,不能簡單粗暴地制止。學校、家庭、社會要形成合力,引導未成年人正確上網、用網,培養未成年人防范有害信息、保護個人隱私安全的技能,有效防范網上各類非法侵害。為此,家長要主動擔起“守門人”的責任,為子女樹立正確榜樣,提升教育溝通能力,及時發現、制止和矯正未成年人的不良上網行為。學校要常規化進行網絡安全教育,創新方式方法,注重與社區、家庭聯動。同時,社會各界自覺維護網絡健康環境,監督舉報涉未成年人的網絡違法違規行為,提高未成年人網絡素養,為少年兒童茁壯成長創造更加有利的環境。
激濁揚清,奏響積極向上網絡強音。如何讓網絡的正能量森林郁郁蔥蔥,更好促進未成年人健康成長?這個問題顯得尤為重要。為此,要從保護未成年人網絡權益,促進其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出發,遵循其身心發展規律,貼近其學習生活實際,聚焦網絡沉迷、網絡欺凌、網絡淫穢色情信息等重點問題出發,通過榜樣人物、優質作品,在互聯網上形成示范效應,讓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在滋養著網絡空間、修復網絡生態,做到“讓美好的內容占壓倒優勢,讓正能量內容更有吸引力”,讓未成年人從網絡空間汲取前行的力量,獲得精神的啟迪。
凈化網絡環境關乎每一個青少年的成長,關乎千萬個家庭的切身利益,更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雖然其中困難不少、挑戰重重,但因人民群眾有期待,引導未成年人健康上網,不能靠一方唱“獨角戲”,要社會各方打出“組合拳”,這樣方能筑牢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屏障,共同呵護每個孩子健康成長!(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