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坐在書屋里的竹椅上,挑一本書,沏一壺茶,或到屋外姹紫嫣紅的花海里、蒼翠清幽的竹林里拍照打卡,悠閑地度過一段愜意的慢時光。在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蘇州延伸公共文化服務觸角,在推進農家書屋標準化建設的同時,將農家書屋融入特色民宿和景區景點,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和旅游融合路徑,讓市民、游客享受到鄉村生活的“詩和遠方”。
目前,蘇州市已建成農家書屋1095家,全部開通“江蘇省數字農家書屋”平臺,累計注冊43.58萬人,累計使用4416.21萬次。與此同時,蘇州市堅持開展農民讀書節、新時代鄉村閱讀季等活動,僅去年即舉辦閱讀活動6087次,吳中區光影墅文化空間主理人蔣理作為全省唯一代表上榜“2022年全國鄉村閱讀榜樣”。
景區民宿飄來陣陣書香
步入高新區樹山村戈家塢木棧道,只見蒼翠的竹林,掩映著蜿蜒的小道,行不多久,幽深處豁然開朗,古色古香的介石書院映入眼簾。作為高新區精心打造的農家書屋,這座書院不僅有著數千冊圖書,還有著雅致的茶館、文化展區等,再現了古代文人雅士吟詩誦讀的生活場景,成為市民、游客的網紅“打卡地”,并于去年入選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間”打造對象。
門外千根竹,家藏萬卷書。身處旅游景區的介石書院充分發揮農家書屋陣地輻射作用,打造了“書香樹山”文化活動品牌,以“佳節有約”“非遺傳情”“文化巡禮”“樹山星享夜”四個子系列,開展內容多樣、主題鮮明的鄉村閱讀推廣活動,展現樹山“展樂集演學雅購唱”相融的獨特文化氛圍。
而就在昨天,書香雅境農家書屋在高新區鎮湖街道市橋村開放。它設立在桃李芬芳民宿里,是一處涵蓋了“閱讀空間+非遺課堂+展覽+研學+旅游”等綜合屬性的特色空間。藏有1500冊圖書的書屋書香濃郁,與民宿區周圍的田園風光和內部的咖啡廳、茶吧有機結合,向當地村民和前來觀光旅游的游客無條件開放。
從城市到農村,從都市白領到田間村民,蘇州在更廣泛的鄉村和社區建立閱讀陣地,讓“單一供給”轉變為“多元供給”“交互供給”,以“文旅+書屋”為切入點,讓“詩和遠方”攜手前行。
文化講堂引來四方游客
在老街窄巷的甪直鎮東市上塘街,一座150余年的蘇州老宅,上書“光影墅文化空間”的招牌,氣質古樸又時尚。這座家門口的“文化客廳”,讓厚重的文風在街巷、在民居活色生香地扎根、生長。
在做了15年的“北漂”后,2015年蔣理來到蘇州開啟人生新階段,在甪直古鎮的水鄉霧靄中打造閃光的文化之驛。去年年底,蔣理獲評中宣部、農業農村部評選出的“全國鄉村閱讀榜樣”,而光影墅作為蘇州農家書屋打造的典型,讓越來越多的讀者收獲詩意盎然、書香氤氳的心靈之樂?!懊磕晡覀兌紩e行50多場文化活動,葛劍雄、陳尚君等知名學者、教授都來過這里,為大家領讀、解讀。”蔣理還開設了“光影文化講堂”,帶領鎮上居民和五湖四海的游客、書友解讀甪直、感受江南。
“通過社區公眾號引流、政府購買第三方服務,以及光影墅自身的文化口碑,我們吸引了眾多古鎮居民和大量來自蘇州、上海等地的文化愛好者,已經形成固定的受眾人群?!笔Y理說,人們眼里所露出的欣喜和渴求,就是他的不竭動力。
在傳播江南文化的過程中,蔣理也看到閱讀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改變人?!爱f直鎮的一群全職媽媽以前除了接送孩子和做飯,很多時間都在追劇、打牌,于是我建議她們從育兒的書開始閱讀分享,一直到閱讀、背誦中國傳統古詩。”蔣理說,如今,她們每期讀詩會都不落下,還利用空閑時間共讀經典,讀完一章后,每個人都踴躍地分享閱讀感受。媽媽們告訴蔣理,通過閱讀,她們發現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自己。
小書屋撬動旅游大發展
張家港市楊舍鎮善港村“麥田花舍”農家書屋位于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善見花海”,每當百花盛開,這里就成為游客休閑打卡的好去處。
據介紹,書屋由廢棄民房改造而來,整個書屋為小清新式田園風格,保留了江南民間屋舍的基本格局,分樓上樓下兩層以及庭院,設有圖書閱讀區、電子閱讀專區、兒童繪本閱讀專區、文化工坊、健康體檢區以及影視觀賞區等9間功能室,配備圖書5000余冊、電腦8臺,以及電子聽書、錄音影像及自助借還系統、設備等。書屋全年免費向村民群眾、外來游客開放。
2021年,善港村大力發展鄉村文旅,以花海、田埂、河流、村莊為素材來打造天然的農旅創意空間,打造了240畝品種繁多的田園花海,配套鋪設了彩虹跑道、農旅文化一條街等站點,使得“麥田花舍”農家書屋成了“善見花?!边@一網紅打卡地的一個重要載體。經過2年的運作,這里已成為孩子們求知的加油站、村民們充電的知識驛站和游客們休憩的文化港灣,并入選省農家書屋創新案例。
今年暑期,書屋開展了以長江文明為主題的“綻文韻沿江尋根,振鄉風在土育人”主題研學活動,通過文化初探、經典學習、讀匯演繹等特色文旅研學活動,探尋各地貫穿千年的文化根脈,不斷激發鄉村文化振興新活力。此外,善港村以“文旅+閱讀”為主題,聯合中央美術學院、蘇州大學等高校的學子,在書屋開展“傳統文化課堂”等文化活動,帶領青少年“研學農業、感受自然”,讓游客感受傳統農耕的現代魅力,大大提升了傳統文化的感染力和引領力,廣受游客好評。(蘇報記者 姜鋒 實習生 桑楠茜 蘇萱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