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10月24日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愛國主義是教育的必修課,愛國主義教育法治化勢在必行。以法之名播種“愛國苗”,其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不言而喻。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愿意中國好嗎?”在1935年那堂著名的“開學第一課”上,教育家張伯苓對南開學子提出3個問題,鼓勵青年人奮發圖強。擲地有聲的“愛國三問”好似價值航標,詮釋愛國主義的核心要義。時至今日也將延伸向未來,“愛國三問”持續在國人靈魂深處烙上愛國印。實踐證明,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離不開高質量愛國主義教育的支撐。新形勢下必須探索愛國主義教育的方式方法,并法治護航推動愛國主義廣發播撒、牢牢扎根。
愛國基因永續傳承,將不斷提振中華兒女精氣神,為奮進新征程匯聚前行偉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永恒主題。”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深入闡明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總體要求、基本內容。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而將愛國主義教育以法律形式納入法制體系,則為面向全體公民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清晰的法治準繩。
愛國主義教育法規定了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內容,涵蓋思想政治、歷史文化、國家象征標志、祖國大好河山等方方面面。在規定面向全體公民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突出學校和家庭對青少年和兒童的教育,并對公職人員、企業事業單位職工、村居民、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等不同群體的愛國主義教育,分別作出相應規定。相信法律實施,以法治手段推動保障愛國主義教育,將進一步激發全體人民的愛祖國情懷,振奮民族精神、凝聚人民力量,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法律法規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明確的法律基礎,有利于更好規范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和方式,并將在保障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發揮重要的監督和制約作用。當然,落實好愛國主義教育法是“一盤大棋”,需要合力下好。要圍繞法律規定,進一步針對不同主體職能定位制定細化可行的“權責清單”,壓實各方責任,做好聯動“大文章”。同時要久久為功強調以法之名激發各類主體在愛國主義教育實踐中的積極性,匯聚愛國主義教育的“大合力”,從而不斷提升法治化治理能力。
“世界上有許多美好的地方。但是,那里有黃山么?有黃河么?有長江么?有長城么……既然這些都沒有,那么,祖國就是一個不可替代的地方。”以法之名播種“愛國苗”,讓愛國主義精神在每個人心中牢牢扎根并化為行動,與祖國同行、與時代同行,匯聚愛國能量,拼搏更好的中國。(丁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