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間,大文豪王安石泊船瓜洲,留下了“京口瓜洲一水間”的名句。千年之后,在這江河交匯處,鎮江與揚州間的第二座跨江大橋——五峰山大橋拔地而起,不僅寫下了世界橋梁史上的輝煌一筆,也打通了蘇南、蘇北高鐵網銜接的“咽喉”,打開江蘇跨江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新通道。
一座大橋,何以舉世矚目?
國慶長假,京滬高速公路上車流如織,許多南來北往的車主經由五峰山大橋過江,雙向八車道的寬闊路面,南下直通滬寧高速,為跨江而行的駕車人提供了新的選擇。
在八車道的高速公路橋面下,每隔幾分鐘便有高鐵列車呼嘯而過,20幾秒,從江北到江南,曾經的山川阻隔,如今 “無縫銜接”。
2020年12月8日晚的《新聞聯播》“十三五”成就巡禮欄目聚焦我國橋梁建設,第一個跳出的畫面介紹便是五峰山大橋。這是長江江蘇段上建成的第三座公鐵兩用跨江大橋,開辟的第四條鐵路跨江通道。這座大橋牛在哪?首先便是它的技術成就。
五峰山大橋是連淮揚鎮鐵路的關鍵控制性工程,也是世界上首座高速鐵路懸索橋。它的成功投運,刷新了當時公鐵兩用懸索橋的跨度、速度和荷載三項世界紀錄。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集團副總工程師、五峰山大橋總設計師徐恭義指出,五峰山大橋一舉填補國際國內三項空白,工程經驗非常可貴,可以在更多跨越海灣的橋梁中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一條高鐵,為何如此重要?
五峰山大橋打通了長江阻隔,同步通車的連淮揚鎮鐵路更是江蘇首條真正意義上互通南北的高鐵線。連淮揚鎮鐵路北起連云港市,向南經淮安市、揚州市,經五峰山大橋跨越長江后到達鎮江市,南端與滬寧城際鐵路相連,線路全長305公里,時速250公里,成為江蘇首條真正意義上能夠溝通蘇南、蘇中、蘇北的鐵路,打開了江蘇高鐵“北上南下”的困難局面。
這條高鐵線,極大改善了沿線居民出行條件,直接受益的百姓達到2000萬以上。每日奔波于這條高鐵線上的藍色動車組列車,也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藍暖男”。
在南京工作的贛榆姑娘林淑婷是連淮揚鎮高鐵線上的常客。從上大學就到了南京的她,過去回家都是坐長途大巴。搖搖晃晃顛上6、7個小時,一趟旅途下來整個人疲憊不堪。有了高鐵后,她的回家路變得舒適多了。“坐高鐵,不僅時間短了,而且人不累。”
江蘇高速鐵路有限公司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連淮揚鎮高鐵安全發送旅客超過1346萬人次,日均發送旅客4.9萬人次。連云港、鎮江兩地動車組最快運行時間已縮短至1小時55分左右,由開通運營初期的日開行29對動車組列車增開至83對,最短開行時間間隔5分鐘,實現了公交化開行。
高鐵通了,人流來了。今年國慶黃金周,揚州東站發送旅客23萬人次,同比增長176%。坐落于揚州東站附近的馬蒂安藝術酒店執行總經理張澤深有感觸,過去酒店的住客主要來自南京、蘇州、無錫和常州,五峰山大橋建成、連淮揚鎮鐵路通車后,來自上海和蘇北的住客明顯增多。今年春天“煙花三月下揚州”的季節,不管工作日還是周末,只要不下雨,酒店房間幾乎都是全滿的狀態,每天的早中晚餐、下午茶也異常火爆。
長虹飛跨,串起流動“中軸線”
大橋飛跨如長虹,列車飛馳如畫筆,串起江蘇“美麗中軸”,進一步溝通了京津冀、環渤海和長三角“三大經濟圈”的聯系。
“五峰山大橋開通后,京滬高速沿線的徐州、宿遷、淮安三市與蘇錫常滬之間的公路出行路徑更加便捷。大橋開通初期的日均車流量為1.8萬輛,今年,隨著京滬高速擴建完成,五峰山大橋流量迅速上升,7、8兩個月的日均流量已達5.7萬輛,國慶期間更達到了日均11.2萬輛。”在寧滬公司運營管理中心主任王睿看來,跨江車流的不斷增長,勾畫出了大江南北跨江融合的新畫卷。
在鎮江市丹徒區位于江北的“飛地”高橋鎮,國慶長假剛過,臨港經濟產業園里便一片繁忙,副主任戴翔宇正在接待南來北往的客人。“這兩年,高橋鎮一下子從‘偏遠’鎮變為交通樞紐。”戴翔宇說,大橋帶來了公路、鐵路運輸的便利,老百姓過江不再怕汽渡停航,企業發展也增添了底氣,“飛地”正因為交通的變化而迎來“起飛”的新契機。
搭上鐵路的快車道,江北多個城市拉近了與蘇南的距離。連淮揚鎮鐵路與寧啟鐵路在揚州十字交會,互聯互通,使得揚州實現了“縣縣通高鐵”,一舉扭轉揚州在近代史上因遠離鐵路而逐漸邊緣化的區位劣勢,讓揚州逐步成為長三角地區重要的高鐵樞紐城市。
淮安市相關部門也曾做過統計,連淮揚鎮高鐵的開通進一步拓展了淮安中遠程旅游客源市場。以2022年的統計數據為例,即使受到疫情影響,淮安市仍實現旅游業總收入280.85億元,同比2020年增長5.24%。多數游客來自省內他市,占比60%以上,省外游客主要來自周邊及長三角省市,乘坐高鐵的游客占15%左右。
橋梁如豐碑,鐫刻時代。鐵軌向遠方,影響深遠。伴隨著五峰山大橋的建成,江蘇高速鐵路網挺起“脊梁骨”,成為促進蘇南蘇中蘇北協調發展、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交通支撐。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劉麗媛 笪越 石小磊
校對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