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水路即戲路 | 唱響運河兩岸,京劇因水而興

近日,大運河沿線刮起戲劇風。10月10日,2023年戲曲百戲(昆山)盛典開幕;10月19日,第十屆烏鎮戲劇節于嘉興烏鎮開幕;11月8日,第十八屆中國戲劇節將在杭州開幕……眾多好戲上演,戲曲南北交融。

京劇,作為戲曲百花之首,它的誕生離不開大運河的助力。從四大徽班進京到京劇唱響運河兩岸,南北交融,一來一回,大運河見證京劇成長、發展、繁榮。


一次空前的戲曲盛會

乾隆四十五年(1780)正月,一次期待已久的旅行終于要到來。

乾隆興致勃勃地寫下“御舟早候運河濱,陸路行余水路循”。第五次南巡的目的,不只是體察民情,關心“糧袋子”“錢袋子”,乾隆更想親自看看南方戲曲文化。

當時的江南,早就是娛樂活動豐富,弋陽腔戲、秦腔、徽戲、羅羅腔戲、柳子腔戲、勾腔戲……各種戲曲爭奇斗艷。為了讓皇帝盡興,揚州府在運河邊文峰塔下的“揚州三灣”專門搭起舞合,各路戲曲班子在此匯集,你方唱罷我登場,熱鬧非凡。


△【清】徐揚 乾隆南巡圖


《揚州府志》記錄下了當時的盛況:“此次堂會,實乃空前未有之盛舉?!边@也讓乾隆帝徹底“種草”了南方戲種。據說當時最令乾隆帝喜歡的是一出名叫《徐策跑馬》的徽班戲,唱腔是一種特別的地方腔調,江蘇高淳的高撥子。

乾隆帝心滿意足地去往了下一站,而揚州城的熱鬧還在繼續。各地戲班子想著“來都來了”,不如就在這繼續唱吧。當時城里是“鑼鼓之聲,無日不聞;沖僻之巷,無日不有?!睒O大地促進了戲曲間的交流。

“四大徽班”進京

百姓的熱情回應,讓戲班班主們決定,這曲要一直唱,還要唱到皇城去。于是他們從揚州出發,沿著運河水路一路向北,每到一個城鎮,就登岸搭臺演出。在這個過程中,各個戲班同臺演出,互相借鑒,交融匯合。

大約乾隆四十七年(1782)的春天,他們到達北京,并在北京城南安營扎寨,開啟“北漂”生活。當時,他們演出的戲院主要是太平園、四宜園等,在這些戲院,“雅”“花”同現,徽戲中融進了二簧腔、昆曲、吹腔、高撥子等各類聲腔,融進了弋陽戲曲中精湛的武打做功,原來單調的戲曲,豐富起來,表演手段多彩。


△昆曲


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80大壽。朝廷大臣為了皇帝開心,想起揚州堂會,組織徽班進京賀壽。來自揚州三慶戲班,從揚州登船出發,經大運河進京,《揚州畫舫錄》記載:“高朗亭入京師,以安慶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慶。”

三慶班以二黃為主,兼唱昆曲、吹腔、梆子等,本身就是個融合的劇團。臺柱子高朗亭身姿嬌柔,嗓音清亮,絕佳的容貌和一流的技藝瞬間俘獲了皇帝的心,在京城一炮而紅,“三慶班”也因此名揚天下。


△大運河之水流經揚州城  顧煒 攝


觀眾的認可便是最大的鼓舞。隨后,四喜、春臺、三和等徽班逐漸在京城嶄露頭角,與三慶班子合成“四大徽班”。那是一個戲曲大發展、大融合的時代,原是民間的“花部”進入宮廷,從此登上“大雅之堂”。

在徽班之后,漢劇、秦腔也紛紛入京,各地藝人取長補短,融合發展,同時昆曲、戈腔及不少地方民間曲調融入,最終形成京劇。

唱響運河兩岸

悠悠的大運河,孕育了京劇,也繁榮了京劇。當時的京劇藝人想要在京劇界站穩腳跟,就要以唱遍運河兩岸為追求。

作為運河重鎮的天津及附近的河北一帶,成為了京劇最早傳播的地區之一。過去業內有個說法叫“過天津關”,天津觀眾的耳朵可要比北京的更挑剔,過不過得了關是檢驗藝術水平的硬指標。民國時期的京劇名角李少春、童芷苓、趙燕俠等,都是在天津唱紅的。

山東臨清也是必須要走的一關。當時的臨清是全國票友最多的地方,“五方走集,四民雜處,商賈輻輳,仕女嬉游,故戶列珠磯,家陳歌舞,飲食宴樂,極耳目之歡”。清末民初,臨清就有了票房的雛形,即以民間社火形式出現的“二簧”會。會上,文武戲雙開,場面十分火爆。


△經典劇目京劇《楊門女將》


一路向南,淮安是運河、黃河、淮河匯聚之處,這里的人們打小就愛聽戲,達官顯貴更是戲曲發燒友,京劇藝人要在這里磨煉自我,爭當頭籌。而這時,南下的京劇藝人將徽班再度融合,進入上海后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南派京劇”。

杭州拱宸橋邊的茶園里,名伶聚集,泰斗譚鑫培、汪桂芬都曾在杭州的茶園演出,而蓋叫天、周信芳二位大師,也在此唱紅。

南與北的交融,一“上”一“下”間的輪回,在大運河的見證下,京劇完成了它的成長。

名角不斷,創新發展

《同光名伶十三絕》是京劇史上的一幅名伶彩色劇裝寫真畫,由晚清民間畫師沈蓉圃繪制。沈蓉圃挑選了清同治、光緒年間(1860—1890)京劇舞臺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員(程長庚、盧勝奎、張勝奎、楊月樓、譚鑫培、徐小香、梅巧玲、時小福、余紫云、朱蓮芬、郝蘭田、劉趕三、楊鳴玉),用工筆重彩把他們扮演的劇中人物描繪出來,讓京劇之光驚艷古今。


京劇史上的名角何止這十三位。京劇鼎盛時期,流派紛呈,人才濟濟,以旦角劃分的梅派(梅蘭芳)、尚派(尚小云)、程派(程硯秋)、荀派(荀慧生);以老生劃分的余派(余叔巖)、高派(高慶奎)、言派(言菊朋)、馬派(馬連良);以小生劃分的的姜派(姜妙香)、葉派(葉盛蘭)等。

同期還有眾多京劇表演藝術家,如生行中的王鳳卿、孟小冬、時慧寶、王又宸、李洪春、譚小培、李萬春、李少春、高盛麟等;旦行中的閻嵐秋、徐碧云、朱琴心、趙桐珊、雪艷琴、新艷秋、章遏云、金少梅等;小生中的金仲仁、茹富蘭、程繼先;丑行中的郭春山、慈瑞泉、馬富祿、張春華等。



△京劇《梅蘭芳·蓄須記》劇照


如今,京劇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江蘇省演藝集團京劇院近年來復排的《駱駝祥子》、新創劇目《梅蘭芳·蓄須記》、新創京劇《張謇》等,借經典文本和歷史人物,用京劇語匯表達演繹,讓觀眾欣賞到京劇之美,也感受到創新巧思。

而近年來小劇場的火熱,也催生了很多短小、精巧的劇目誕生,如小劇場京劇《圖蘭朵·心》。該劇導演王東介紹,相比傳統京劇,小劇場京劇布景更為簡約,十幾個年輕人撐起一部劇,為了增加體驗感,他們還會在入場前、觀看中、離場時給觀眾帶來一點小驚喜,比如周邊禮物等。京劇在時間的長河中不斷發展,展現出奪目的時代光彩。

文 | 現代快報+記者 宋經緯 

圖片來源于江蘇省演藝集團京劇院

參考資料:《大運河畫傳》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