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近日印發《關于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通知》,決定于2023年11月起開展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10月28日《人民日報》)
文物是歷史的見證,也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一件件青銅玉器,一片片竹簡木牘,一冊冊歷史典籍……這些藏品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更蘊含著生生不息的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物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這為確立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文物保護是前提。當下,有的地方的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拆舊建新、拆小建大、為旅游開發拆真古跡建假古董;片面理解對城鄉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保護對象不完整,導致許多有價值的老房子、老街區由于未納入保護體系而遭到破壞、拆除;對城鄉歷史文化遺產圍而不修、閉而不用,導致大量歷史建筑長期缺乏修繕維護,未能有效發揮應有價值。諸如此類的問題,給我們的文化傳承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這些年來,我們確立了“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集中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重要論述精神。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是文物資源不可再生性的客觀要求,是文物事業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要做到保護第一,關鍵是在具備客觀條件的基礎上,統籌好搶救性保護和預防性保護、本體保護和周邊保護、單點保護和集群保護等。我們要全鏈條、全方位做好文物防災減災和預防性保護工作,減少文物損傷和病害風險。
發揮文物作用是關鍵。在城鄉建設中系統保護、利用、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對堅定文化自信、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重要意義。我們要做好文物的活態傳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回望來時路,中華文明承載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脈,歷經千年風雨而依然璀璨奪目,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軸上,寫就光芒萬丈的篇章。讓更多人走進博物館,不僅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內在要求,也是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面對厚重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文物遺存,我們在保護優先的基礎上,通過藝術創作、科技運用、視聽化表達等多重方式加快文物活化利用,不斷給市民和游客以全新體驗。
錦繡中華大地上,文物古跡燦然可觀,文化遺產多姿多彩。城鄉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依法做好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要摸清文物家底,留住文化“基因”。多措并舉、共同參與,城鄉歷史文化遺產才能依法得到更好的保護,不斷綻放出新的光彩。(周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