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浙江楓橋干部群眾創造了“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楓橋經驗”。六十載櫛風沐雨,“楓橋經驗”穿越時空煥發新活力。11月6日,江蘇南京市棲霞區仙林街道、蘇州市吳江區委政法委、淮安市淮陰區司法局以及泰州市泰興市河失鎮入選全國“楓橋式工作法”單位。
這是江蘇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一個縮影。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不斷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機制更加完善,廣大基層黨員干部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社會治理效能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強化政治引領為基層治理指路
黨建引領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政治靈魂,反映了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本質特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第一位的,就是要不斷加強黨對基層治理的領導,把基層黨建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和各方面,這是全省上下的堅定共識和自覺行動。”省委政法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南京市棲霞區的仙林街道有“新時代‘楓橋經驗’城市版”之稱。而在13年前,孫金娣調任仙林街道黨工委書記第二天,街道200多名群眾因為小區車庫糾紛聚集在棲霞區政府大門口。群眾來自香樟園小區,就在仙林街道辦事處對面。雖說只有一路之隔,群眾卻從未找街道反映過問題,街道干部也并不知情。這種現象讓人深思。在孫金娣看來,街道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我們的工作越扎實,黨的根基就越牢固”。從信訪不斷、矛盾頻發到連續十余年做到矛盾糾紛“不上行、不外溢”,仙林經驗的“成功秘訣”離不開緊緊抓好黨建引領“牛鼻子”。
通過網格化黨建,仙林街道將轄區劃分為三級網格,并同步設置黨組織。大到容納萬余人的高校和小區,小到個體經營夫妻店,都被納入網格中,黨的組織觸角也延伸到了每個角落,穩穩托住基層治理的“底盤”。就在不久前,仙林街道網格員通過排查發現,轄區商業街區租賃糾紛突出。通過定包案領導、定工作專班、定接待場所,查對各方訴求、查明實際責任、查清利益鏈條,咬定開發商責任、咬定商管和物業責任、咬定商戶自身責任的“三定三查三責”機制,租賃雙方間的糾紛被實打實化解。
近年來,江蘇陸續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 建設更高水平平安江蘇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訴源治理推動矛盾糾紛源頭化解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對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構建黨政主導、協調各方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格局提出明確要求。
與此同時,各地大力推行“黨建+基層治理”,探索行動支部、區域性支部等功能型黨組織覆蓋方式,確保黨組織有形有效覆蓋基層社會治理各項工作,并健全政法委員統籌基層社會治理、加強矛盾糾紛預防化解工作機制。截至日前,全省村、社區書記、主任“一肩挑”占比分別達97.5%、94.6%,全省所有鄉鎮(街道)均已配備政法委員、專職率達91.1%,為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不斷注入動能。
自治法治德治相融筑善治之基
因新建圍墻,泰興市河失鎮沈丁村居民葉青與鄰居張元丘原本塵封多年、相安無事的界址糾紛再次爆發,由于原界址房屋翻建、道路拓寬等原因,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
面對復雜的問題“線團”,河失鎮“共同理、大家評”綜合解紛工作法第一時間運轉起來——村專職調解員多次走訪周邊群眾,進一步詳細了解事情的情況、雙方的訴求,全面真實地了解事發原因及經過并上報;鎮司法所、派出所、村建、國土等單位工作人員實地開展現場勘察、測量、復盤,對矛盾雙方原先界址情況進行定界;鎮級層面組織專業人員組成評估團,客觀公正地作出評判。同時,沈丁村群眾威望高、處事公平公正的老干部、群眾代表以及涉事雙方的親朋好友召開聽評會,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對糾紛調解情況進行評議。最終葉青與張元丘心中的疙瘩被解開,握手言和。
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源于基層實踐,是“楓橋經驗”創新發展的重大成果,也是江蘇構建新時代基層社會善治新體系的密碼。近年來,一套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強保障、以德治揚正氣的“三治融合”體系在江蘇取得顯著成效,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凡人善舉層出不窮、向上向善蔚然成風的良好局面正在逐漸形成。
各設區市也依托發展現狀、現有條件,因地制宜大膽改革、勇于創新。從宿遷的村(居)民“三治”積分制激勵管理辦法到揚州的“家門口”調解室、法律咨詢室,江蘇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手段不斷豐富。
在淮安市淮陰區,老兵調解工作室每到周末總是熱鬧非凡,全區退役軍人們有時間都喜歡到這里來坐一坐、拉家常。作為革命老區、兵源大區,淮陰區涉退役軍人矛盾糾紛總量大、化解難。老兵調解工作室的創意,就源于對退役軍人矛盾糾紛案件的調處。
工作室負責人、調解員劉云龍介紹,2018年以來,淮陰區選聘66名懂政策、善溝通、會調解的退役軍人擔任“老兵調解員”,組建5個老兵調解工作室,覆蓋全區13個鎮街、259個村居。通過以“戰友情結”化解“矛盾心結”,老兵調解員們將法治宣傳、法律服務等融入人民調解過程,既“坐堂問診”,又“出門巡診”,提供個性化、定制式服務,工作室自成立以來成功化解矛盾糾紛近2000件。
完善治理平臺提升治理效能
進入一扇大門,可以辦理多少事項?吳江區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的答案是:22項,幾乎囊括矛盾糾紛處置可能需要的所有功能。
走進吳江區矛調中心大廳,仿佛來到一家井然有序的醫院:一樓設前臺“分診”、自助取號機“掛號”、26個窗口“把脈問診”,還有“醫療糾紛調解委員會”“校園糾紛調解委員會”等各行業“專家門診”,二、三樓則分別滿足立案速裁、行政復議等“手術”需要,讓群眾揣著問題來,帶著滿意走。吳江區委政法委副書記、區矛調中心主任沈正華介紹,矛調中心進駐了綜合中心、人民來訪接待中心、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等12個工作平臺,由司法、信訪等12家單位常駐辦公,教育、民政等16家單位輪駐接待。
井然有序又運轉高效,吳江區矛調中心是江蘇不斷完善基層治理平臺的一個剪影。當前,江蘇覆蓋市縣鄉三級的社會治理平臺已全面建成,全省10.4萬個網格、41.7萬個“微網格”以及41.5萬“微網格”聯絡員在“網格吹哨、社區把關、街道派單、部門接單”的機制下,被基層治理平臺緊緊串聯在一起,形成排查發現、任務分辦、協同處置、結果反饋的閉環處置模式。
創新矛盾糾紛調處工作,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一系列成績,并沒讓江蘇停下前進的步伐。今年7月底8月初,為深化源頭治理,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一站式”平臺建設,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劉建洋與省政法單位和有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一道,牽頭召開蘇南、蘇中、蘇北3個現場會,總結推廣基層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典型經驗,探尋更好發揮基層治理平臺對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的作用。三個多月過去,資源整合、功能融合、力量協同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一站式”平臺已在基層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線下提供一窗受理、全鏈條便民服務,線上著力于向科技要效率,各地依托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一站式”平臺,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完善移動App、微信小程序,進一步整合優化政務服務。例如南通市將各類政務服務熱線統一整合到“12345”,打通與公安110報警電話雙向推送通道,推動實現“一個號碼管受理”;淮安、宿遷等地在政務服務App上研發“隨手拍”模塊,鼓勵引導群眾隨時隨地通過手機上報身邊各類矛盾隱患、民生訴求。
逆水行舟,一籬不可放緩。新時代“楓橋經驗”亮麗篇章,將不斷在江蘇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