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網訊(通訊員 林靜 浦融)“開鐮啦!”隨著一聲吆喝,聯合收割機穿梭其中、火力全開,稻穗被源源不斷“吞入囊中”。近日,在浦口區湯泉農場,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稻稈,大地猶如鋪上了一層金黃色的地毯。陣陣轟鳴聲中,運輸車在田埂邊“嚴陣以待”,及時將收割好的稻谷裝車,運送至糧食烘干房內,現場一派金秋豐收圖景。
“趁著這幾天天氣晴好抓緊收割,確保顆粒歸倉。”反復摩挲著飽滿的稻穗,種植戶陶昌金很是開心,“畝產650公斤肯定不成問題。”
作為浦口區打造的數字大田項目,湯泉農場占地上萬畝,今年種植水稻約4000畝,包括銀香38、南粳5055、南粳46等品種。“今天收割的主要是銀香38,因為該品種相對其他品種更早熟,所有水稻預計在本月20日之前全部收割完畢。”浦口區湯泉農場農業發展服務中心書記樊叢叢說。
據了解,數字大田項目是浦口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區建設項目的場景之一。項目針對水稻、小麥規模化生產需要,開展稻麥輪作關鍵環節農機無人作業技術示范應用,實現水稻和小麥耕、種、管、收等關鍵作業環節“無人化”自主作業,讓科技型農民在這里大展身手,讓更多農戶想種田、“慧”種田。
糧食“收多收少在于肥,有收無收在于水”。水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年夏季,連續的強降雨讓種田“老把式”陶昌金不用像往年那么擔心。“手機一點,所有積水得以及時排掉,前期打造的智慧系統立了大功。”陶昌金坦言,他在浦口承包水稻種植已經十多年,面積也從最初的幾十畝增加到現在的近400畝,之所以不斷擴大種植規模,就是看中這里的科技賦能,讓他更有豐收底氣。
陶昌金所說的智慧系統之一是數字化灌溉技術。只見農場農業技術員徐鴻飛打開手機APP,輕輕點擊,不遠處的閘門自下而上緩緩升起,大約30秒至1分鐘后,水流便緩緩涌入稻田,“比如上個月是灌漿期,是水稻大量‘喝水’的時候,得益于該系統,約4000畝水稻田全部灌溉完成需要8到10小時。”
除了智慧灌溉系統,農場還打造了蟲情監測系統和氣象墑情監測系統,空氣溫濕度、風速、風向、降雨量、太陽輻射強度和土壤溫濕度等信息均能實時采集發送,真正讓種植戶實現“手機種田”的全新耕作方式。
打藥不需人、育秧不下田。當前,除了處理部分“自生稻”及田邊雜草外需要人工操作外,“科技范兒”十足的無人農場已經實現了全流程機械化和自動化。“各類‘黑科技’的使用可讓農機作業效率提高50%以上,節約水、肥、藥10%—15%,平均每畝農田增產10%,節本增效近500元,帶動周邊農戶致富增收超10萬元。”樊叢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