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3000“娘子軍”挖出15公里人工河——婦聯河流淌了65年的“初心故事”

【連網】金秋時節的連云港云臺山腳下,一條寬闊的長河靜靜穿行在廣袤的大地上,它像一條綠色的玉帶圍住了云臺山。

這條河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婦聯河。

東自鳳凰嘴,西經南城通燒香河,婦聯河全長15.1公里,涵養著云臺街道、云臺農場、云臺林場5萬畝農田和云臺山南部山區5萬畝山場。

這是全國唯一一條以“婦聯”命名的河流。數十年來,它的名字——婦聯河寫入了地方檔案,刻進了歲月時光。

這條河為什么叫婦聯河?又是如何發起和建設的呢?在奮進的新時代里,婦聯河發揮怎樣的作用呢?

■ 初心

3000余名婦女的不悔選擇

“女人也能頂半邊天。不就是挖土、運土嘛,當時我們也都年輕,有一股不服輸的勁,我們拿著筐、扛著扁擔,就去干了。” 云臺街道的顧佃花是當年挖河的女工之一。出生于1943年的顧佃花上河工時才15歲,如今,她已頭發花白,說起當年,依然心潮澎湃。

“婦聯河的前身是原云臺鄉各村的排水渠,非常窄。每次山洪暴發,水排不出去,大片的莊稼都被淹死了。”原云臺鄉山東村生產大隊的會計汪長業說。山東村村民陳同蘭也是當年的河工之一。她感慨,每次一下大雨,家里的東西都漂起來,住在低洼處的人家,還得往高處躲洪水。

由于村里的小河溝基本起不到泄洪排澇的功能,20世紀50年代正是全國興修水利工程的黃金時期。1958年,云臺農場人民積極響應號召,決定正式開挖排灌河,把各村的小河溝連起來,修建成既能防洪排澇,又能保障農業生產的水利工程。

但是開挖排灌河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沒有足夠的人力。

“當時鄉里的男性勞動力,八成以上都去外地參加省、地、縣的重點水利工程了,村里只剩下沒有挖河經驗的女人。” 89歲的曹子俊老人說,他曾擔任山東村生產隊3隊隊長。

為了盡量多地動員起周邊的村民,緩解人手不足的困難,當時的云臺公社黨委書記胡啟榮(音)一個村一個村地跑,就這樣,一支3000余人的挖河“娘子軍”被組織起來了。“當時云臺公社一共11個生產隊,一個生產隊差不多有二三百人參加工作,主要的人力就是婦女。”汪長業回憶。

■ 堅韌

隆冬里,婦女們團結奮戰

為了不錯過農時,女工們必須在冬天的農閑間隙搶抓時間,挖通河渠。而1月份正值隆冬,河水結冰,泥土也因氣溫降至零下而變得堅硬無比。

“當時的工作環境可以說是十分艱苦,一鎬子下去,泥地只是砸個白印子,根本挖不動,但定下來任務,我們就一定要完成。”王蘭英說,她也是當年的一名挖河女工。

因為需要將河床挖開,將河底的泥土挖出來,女工們在北風呼嘯的嚴寒中,踩在冰雪交加、濕軟泥滑的泥土上,用鐵锨、筐子、扁擔等簡陋的工具挑戰浩大的河工工程。最開始女工們都是用筐子來運輸泥土,女工們三人一組,一人挖泥,兩人抬筐,一筐一筐地將泥運輸到河堤兩岸。“一個筐子裝滿泥能有將近100公斤,我就和另一個同伴兩人抬著,因為每天要抬幾百抬,又重,我們的肩膀全都磨破了,第二天又繼續抬,傷口就總也好不了,繭子摞繭子。大大小小的凍瘡對于挖河女工們來說也是家常便飯。”顧佃花說。

“當時時間緊,我們要搶進度,但是僅靠肩扛手挑人海戰術運送泥土,還是慢啊,我們就自己動手制作土工具,由木工造小推車架子,然后找農具廠的人幫忙車鋼珠子,制造軸承,一共組裝制作了10多具小推車。”提起小推車,汪長業深有感觸,就這樣,挖河的工具就有了。

雖然小推車能夠裝更多的土,但只有男人才能一個人推起小推車。不過女工們毫不示弱,她們兩人一組共同推起小車,一趟趟地運送著剛從河溝里挖出的泥土。有了小推車,運輸的效率明顯提高了,平均7趟就能運完1立方的泥土。

為了保證在預期的時間內完成定下的計劃,女工們每天天不亮就出門,從村里走上四五公里路到河邊,晚上天黑后再收工回村莊。日復一日。因為中午不供飯,回家的路程長,女工們就在工地上吃些豆餅、生山芋充饑。“這樣干一天能得到7個工分。”陳同蘭回憶道。

婦女們下河挖泥,男人們又外出干活,孩子們沒有人照看,一些婦女就將孩子帶到工地上,大一點的孩子,讓孩子們自己玩;小一點的孩子就放在河岸上的搖籃里。不長的河岸上,擺了一排的搖籃……

■ 守護

婦聯河守護云臺萬畝農田

3000余名婦女,90天的奮戰,115萬方的挖掘,15.1公里的河渠。

1958年4月,這條河渠終于竣工。 1959年3月,為表彰云臺婦女挖掘大型河道的突出功績,當時的灌云縣人民政府將原名環山大溝河更名為婦聯河。

婦聯河挖通后,很好地承擔了土地灌溉、防洪排澇的功能,為云臺鄉2.2余萬畝田地的農業生產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有了這條河,再也不用擔心山洪了,再也不會淹了,從山上流淌下來的洪水1個小時就能排水入海。我記得1962年山東村一共3800畝地,糧食產量達到60萬斤,之后產量逐年上升。我們村莊變得越來越好,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汪長業感慨。

為了維護好辛苦建成的婦聯河,各個村莊每隔幾年就會進行一次疏浚,清理淤泥并拓寬河道。據汪長業回憶,婦聯河從1958年挖成之初的河面寬僅10米,經過幾十年不斷維修,已經逐漸拓寬至30米,集水面積達到95.23平方公里,匯流面積達到58.2平方公里。

當地政府也不斷加強配套工程建設,更好發揮了婦聯河的功能。婦聯河挖成65年間,云臺鄉共架設了5座農橋、46座建電灌站,裝機容量達到1557千瓦。運輸方面也大為改觀,每年僅通過婦聯河運出的石料就高達70多萬噸,價值5000多萬元,有力地促進了云臺經濟的發展。

■ 傳承

港城女性引領新時代

婦聯河河面寬闊平穩,河畔的防護林郁郁蔥蔥。65年前的往事,如靜靜的河流,漸漸地融入了歷史的洪流中,逶迤向前。

透過歷史的畫卷,仿佛又回到了65年前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面對黨“大興水利”的號召,廣大婦女一呼百應,以“聽黨話、跟黨走”的大局意識和服從意識,以“矢志不渝、勇擔使命、自立自強、甘于奉獻”的精神,憑著婦女能頂半邊天的豪邁自信,在缺衣少食、工具簡陋的艱苦環境下,以不屈不撓的勇氣挖通了婦聯河,這條婦聯河也一直守護著沿河的村民們,在此生活耕作、日出日落。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婦聯河正在煥發出新的生機。如今這條河串聯起沿岸的10個村社,哺育著云臺街道3萬人,其中包括1.7萬多婦女兒童。他們大膽創業,依托云臺山優勢資源積極發展茶葉、民宿等產業,108人成為創業能手,其中女性達到39人。婦聯河所流經區域,不僅是灌溉河、航道河,也是新時代的創業河流、致富河流、和美河流。

薪火相傳,精神不滅。六代“雷鋒車”車手、王仕花、于素梅、徐瑤……一大批港城巾幗英杰傳承挖河女工們的精神,在各自領域發光發熱。

東海縣洪莊鎮薛團村的廣場上,婦女姐妹們圍坐在一起,正在觀看“小馬扎巾幗流動課堂”薛團村專場演出活動……為了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婦聯河老河工們的精神能世代傳承,連云港市婦聯將婦女思想政治引領融入百姓生活、基層治理和為民服務,創設了“聚人氣、冒熱氣、接地氣”的“小馬扎巾幗流動課堂”,累計開展“小馬扎大舞臺”等各類宣講1萬多場,線上線下覆蓋群眾40萬人以上,打通了引領、服務、聯系婦女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當前,230萬港城女性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發揚“矢志不渝、勇擔使命、自立自強、甘于奉獻”的精神,積極投身港城經濟發展、基層治理、鄉村振興等主戰場,在各個領域施展才華、拼搏進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巾幗智慧、展現巾幗力量。(朱萍 張燦 張莉)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