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南北貫京杭,江海天成大走廊。”今年11月,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迎來通水10周年,千年運河煥新貌。
“水脈連文脈,運河澤百姓。”運河兩岸“密布”生態綠、“激活”中華燦爛文化,沿岸城鎮發展日新月異,讓大運河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傳播好運河文化,講好大運河的故事,需要繼續發掘其精神內涵,書寫出新時代人民的精神狀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貨船拉著鹽糧來,貨船拉著金銀走。九河下梢天津衛,風水都在船上頭。”大運河波光粼粼載著民謠,訴說著大運河歷史盛況空前的繁華。明清時期,大運河的“水路”就是“畫路”,寓意吉祥,刻工精美,繪制細膩的楊柳青木版年畫遠銷中華大地。隨著大力挖掘、傳承、弘揚運河文化,如今,天津楊柳青木版年畫成為文化新“IP”、新產業。大運河沿線還孕育出了眾多強盛的運河文化,集聚了一大批深邃的文化資源。在江蘇揚州,首座“國字號”運河主題博物館運用5G、VR等科技手段,全流域、全方位、全時段展現運河歷史文化,成為運河新文化的新載體。大運河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這是對其卓越普遍價值的認可,也是為了造福全人類,保護其歷史意義和文化多樣性的響亮承諾。
保護大運河文化遺產,提升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修復大運河沿線名城古鎮,融合發展大運河旅游文化,轉型提升大運河航運,發展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通過運河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改善了運河沿岸人民生活。流淌千年的大運河,繪出了“商賈輻輳,百貨駢闐”的繁華盛景。隨著時代更迭,杭絲聯百年歷史的工業區變身成為絲聯166創意產業園,平面設計、攝影、畫廊、咖啡館等在老舊工業廠房里如雨后春筍般發展,昔日那些灰暗的水泥、粗糙的水葉輪、鐵銹斑駁的電機變成了這里別具風格的藝術元素,散發出濃郁的藝術氣息。當前,大運河杭州段14處工業遺存保護、改造的文創園已入駐數字內容、現代傳媒、創意設計、文化休閑等規模企業220余家,近兩年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幅達到5.9%,文化創意經濟動能強勁。
大運河是歷史之河、時代之河、未來之河。既要守護好這一寶貴的文化遺產,更要推進運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運河更好地滋養廣大人民的美好生活。時下,千年大運河步入新的生命周期,不斷催生出產業新形態,不斷拓展發展新空間,不斷創造新的美好生活,為沿岸人民帶來無盡的幸福和快樂。(東方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