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剛從海外考察回到江陰總部的貝德集團董事長蔣忠偉正忙著為新一輪“一帶一路”巡廠之旅做準備,本月底,他又將啟程飛往柬埔寨鴻洋工業園。10月27日,貝德集團在柬埔寨的首家工廠于該園區正式開業。“試水海外辦廠近十年,雖然辛酸苦辣不少,但‘同路人’卻越來越多。”從緬甸到老撾,再到柬埔寨,一程又一程,“80后”蔣忠偉感慨良多。
這段時間,手握“三個一批”——一批企業爭相咨詢,一批項目準備“走出去”,一批項目抓緊在批——讓江陰市商務局外經科負責人計燕忙并快樂著。今年1—10月份,該市新批對外投資項目22個,其中“一帶一路”項目12個,占據半壁江山,與此同時,在手意向項目已超30個,大幅超過往年。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江陰企業勇闖“一帶一路”開辟新藍海的熱情愈發高漲,意愿更加強烈。
跨國首航包機帶來的驚喜
先從一架跨國包機說起。
今年8月,緬甸仰光和老撾萬象實現了民航包機首航,這個歷史性創舉竟然是由江陰企業貝德集團促成的。
2014年,貝德在緬甸建立首個海外工廠,2016年、2019年二廠、三廠先后落地……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后,貝德走向世界的步伐一刻不曾停歇。
位于賽色塔綜合開發區內的貝德老撾工廠是貝德勇闖“一帶一路”的第二站,占地近3.5萬平方米。就在老撾工廠萬事俱備、即將開工之時,企業卻遇到了“招工難”的棘手問題。原來,老撾人口基數小,難以找到足夠熟練工,這讓蔣忠偉犯起了難。
“我們在緬甸培養了大量熟練工,何不讓他們‘跨國就業’?”頭腦風暴過程中,不經意的一句話立刻打開了大家的思路。為了保障人員流動的全程閉環管理,受無錫本地企業“包機接員工返工”的啟發,貝德打算采用“包機”的形式,但當時緬甸、老撾兩國間并不通航。貝德千方百計打通各方渠道,最終,首批100多名緬甸籍員工乘坐首航包機由仰光直達萬象,開啟了異國務工之旅,保障了貝德老撾工廠首期的按時開工。
老撾工廠員工梅茉并非老撾當地人,而是坐著“絲路包機”從緬甸飛過來的。此前,在緬甸工廠,她第一次接觸到現代化生產設備,通過培訓掌握操作技術,如今,成為生產骨干的她第一次出國就業,這讓她的鄉親們都羨慕不已。“吃飯有補貼,宿舍及水電費都由公司承擔,老板還剛給加了工資,除留些零花錢外,大部分收入都能寄回貼補家用。”梅茉說。據悉,年底前又將有100多名像她這樣的緬甸籍員工,來到老撾工廠。
首航之后的驚喜,接二連三。8月15日,在阿聯酋首都舉行的“無錫—阿布扎比金融合作交流會”上,來自江陰的江蘇三房巷聚材股份有限公司與EQUATE石化公司簽訂了總投資5億美元的合作協議。10月上旬,江蘇省在新加坡舉辦經貿系列活動,從江陰走出來的揚子江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現場簽約“揚子江金控投資平臺”項目,增資2億美元用于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聚焦清潔能源、5G大數據、人工智能領域,開辟新賽道。
萬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江陰企業在“一帶一路”上擦出一束又一束合作新火花,帶來一個又一個驚喜。
十年弄潮,勇辟新藍海
10月中旬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企業家大會上,近300家中外企業現場簽約的震撼場景,讓總部在江陰的中信泰富特鋼集團新加坡首席代表蔣海榮意猶未盡。他作為現場唯一的鋼鐵企業簽約代表和澳門朝暉集團、印尼PT Rainbow公司簽訂了三方合作備忘錄,一年供貨金額就超2000萬美元。未來,三方將攜手在印尼深海油氣勘探開發、新能源等新領域開展深度合作。
事實上,中信特鋼早已思考在東南亞建立海外工廠。“將供應鏈建到客戶‘家門口’,使企業更貼近市場。”作為江蘇省唯一一家千億級特鋼企業,目前外銷比例僅占14%,必須通過海外建廠拓展國際市場,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成為他們海外設廠的首選之地。
江陰企業爭先恐后弄潮新藍海,在江陰市政協副主席、市商務局長時平看來,可謂“八仙過海”:民營企業浚鑫科技與央企抱團出海,2014年加入央企中國建材集團后,短短幾年,就把工廠設到泰國,為全球客戶提供高效晶硅太陽能電池及高性能太陽能組件,成為中建材旗下新能源板塊旗艦企業;長電科技通過并購新加坡上市公司星科金朋,完成了從“江畔小廠”到全球前三的蝶變;海瀾之家通過門店經濟布局海外,7年內就在馬來西亞開出數十家門店,成為該國男裝市場翹楚,在深耕泰國、越南、新加坡等成熟海外市場基礎上,最近又入駐了菲律賓新商圈。
“江陰人骨子里就有‘敢想敢闖敢干敢首創’的基因。”南京大學長三角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教授張二震認為,十年來,江陰企業以整合全球資源謀求發展的大思路,通過在“一帶一路”布局產業鏈,從“補鏈延鏈”到“強鏈穩鏈”,拓展了企業市場新空間,闖出了一片發展新天地,既發展了自己,又惠及他國。
“一帶一路”激活了什么
“雖然上有老下有小,我還是準備去泰國闖一闖。”說這話的是江陰三良橡塑新材料有限公司的財務總監李敏,她即將奔赴泰國羅勇工業園區,參與創辦愛貝施新材料有限公司。
近年來,歐美等國對中國輪胎制造業征收高額反傾銷稅,國際輪胎業巨頭向東南亞快速轉移。泰國因投資環境優越,引得國際輪胎頭部企業云集。為輪胎企業提供重要助劑鈷鹽的三良橡塑,也計劃跟隨鏈主企業投資1.74億元,在泰國羅勇工業園新購土地108畝,籌建海外生產基地。
“泰國工廠對我們而言,意味著量的翻番,將助力我們實現鈷鹽生產全球第一。”三良橡塑總經理徐力介紹。去“一帶一路”開辟新藍海,為企業“全球化”增添了發展底氣,三良橡塑還雄心勃勃地制定三年計劃,推動從鈷鹽工廠到綜合橡膠助劑工廠的轉型升級,力爭躋身中國助劑前十強。
江陰企業在“一帶一路”的敢拼敢闖,離不開政府的牽線搭橋。江陰市早在2016年就主動爭取并接連承辦“一帶一路”中國—哈薩克斯坦合作發展國際研討會、“一帶一路”工商協會聯盟成立大會等系列活動。
10月27日下午,“一帶一路”國際科技合作(江陰)洽談會現場,中國—俄羅斯(江陰)海外創新中心、中國—哈薩克斯坦(江陰)海外創新中心揭牌成立,共建海外聯合實驗室項目等項目成功簽約。
十年來,江陰企業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投資項目累計超137個,協議投資超34億美元,投資規模呈不斷擴大的趨勢。
“目前,在中國、緬甸、老撾、柬埔寨四大生產基地的基礎上,還將加速打造埃及工廠,建成非洲生產基地。”隨著貝德“一帶一路”柬埔寨工廠的開業,貝德全球重構產業鏈、供應鏈的布局越發清晰,以標準化運營海外工廠,并通過與當地企業的合作穩鏈強鏈,將獨立的工業園區共建為全產業鏈基地,最終反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剛開完跨國數字化會議的蔣忠偉描繪了這樣一幅未來管理圖景:通過大數據、AI分析確定每條流水線生產的品類、產量,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一鍵”聯通全球工廠,不再需要頻繁地飛來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