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一課難求!夜?!叭Ψ邸蹦贻p人》
下班后,去哪兒?上夜校,正成為年輕人的新選項。近段時間,夜校風從上海吹遍了全國各地,從就業技能到傳統手藝,從運動健康到生活美學,各類課程吸引市民開啟下班后的新生活,部分熱門課程開放網絡報名后不到1分鐘就被搶完。
從課程設置上就能發現,夜校的內涵已被重新定義。傳統夜校有著知識掃盲、提升學歷的實用取向,如今的夜校更像是成年人的興趣班,主打一個充實自我、陶冶情操的松弛感。在現代社會,夜生活的選擇多種多樣,年輕人為何爭相投入夜校學習,背后原因值得探究。
渴望豐盈人生,“解鎖”更多可能。工作占據了大部分的生活,日子在兩點一線之間循環往復,這是很多年輕人的常態。在“打工人”的身份之外,還有哪些可能?除了“吃吃逛逛”、躺平刷手機,如何為平淡的生活增色添彩?青年夜校成為年輕人尋找答案的理想去處。有的學習PPT制作、VLOG拍攝,為發展副業、轉換職場賽道蓄力;有的選報古琴、素描課,以延續兒時的愛好和夢想;有的學習紅酒品鑒、咖啡拉花技藝,以更好地享受生活。更重要的是,這些課程遵從個人需求和興趣,沒有考核與競爭的壓力。在純粹的學習過程中,年輕人卸下了緊繃的工作、生活帶來的壓力和疲憊,更多了一絲對自我時間的掌控感。
走出網絡依賴,建立具體的鏈接。“給我一個手機,我能宅到天荒地老”,這句話雖是網絡調侃,卻印證了年輕人社交圈縮窄的事實。在網絡日益發達的今天,相比真實的線下社交,許多年輕人更習慣隔著屏幕交流。多數日常需求可以“一鍵解決”,進一步降低了人際接觸的頻率。以原子化狀態生存的年輕人,不在少數。青年夜校的走紅,正是年輕人走出網絡、走入人群的積極嘗試。除了學習知識本身,青年夜校為年輕人開展持續的、面對面的交流創造了機會和場景。在互動式教學中,學員可以跟授課老師深入探討,還有機會結識志趣相投、背景各異的朋友,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拓展社交圈。
期待有質量、更可及的公共服務。時代飛速發展,新技術、新概念、新職業層出不窮,保持終身學習、持續自我增值,已經成為一種趨勢。與此同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愈發重視精神上的滿足,而非物質上的享受。通過業余時間學習新的事物來更新自我、滋養身心、充實人生,成為更普遍的訴求。然而,老年人有老年大學,兒童有少年宮,年輕人要學點什么,往往只能訴諸市場化經營的教學機構,而這些機構動輒數千上萬的收費,讓很多人直呼“錢包承受不起”。無論是價格、場地、師資,青年夜校有效解決了年輕人“再學習”路上的痛點。例如,南京市工人文化宮推出的“寧工尚學”系列課程,包括形體芭蕾、京劇、雨花石初識與鑒賞等新穎有趣的課目,并對全市在職工會會員完全免費,授課教師也是相關領域的資深人士。諸多優勢加持下,青年夜校受到年輕人的青睞理所當然?!耙徽n難求”的現象,更折射出這一群體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旺盛需求。
當前,集齊豐富課程、頂尖師資和低價學費三要素的青年夜校依然稀缺。這樣的夜校多由政府文化領域經費進行補貼投入,或是與部分老師或機構達成了公益合作,短期內難以大范圍推廣。面對火爆的市場需求和青年夜校的巨大發展潛力,已有嗅覺敏銳的培訓機構和創業者快速入局。這提醒各地政府部門,一方面要加大投入,積極整合社會力量、社會資源,為群眾提供更充足、更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務,另一方面,相關的市場監管也要跟上了。
歸根結底,“夜校熱”回歸,體現的是年輕人對豐富的精神生活的向往,對更開闊、美好的人生的追求。政府部門、社會各界齊心協力,共同推動青年夜校高質量發展,才能讓年輕人下班后的“新歸處”不是曇花一現,而是長久陪伴。
來源|小蘇“畫”事工作室
統籌|周安琪
文稿|劉靜
手繪|姜向慧
?。ńK廣電總臺我蘇客戶端原創,轉載拒絕任何形式刪改,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