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好總書記對江蘇提出的“四個走在前”“四個新”重大任務,今年7月起,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組織開展“四個走在前”系列調研活動,組建4個調研組緊緊圍繞推動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戰略基點、必然要求和最終目的深入開展調研。本報今起推出“高質量發展走在前”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提出“四個走在前”重大任務,第一個就是“在科技自立自強上走在前”。
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組建專題調研組,歷時近4個月,走訪省內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產業園區,召開科學家、企業家座談會,對全球重要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原創型高科技企業開展調查分析,形成系列調研報告,努力為江蘇在科技自立自強上走在前,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提供智力支撐。
江蘇作為科教大省、產業大省和開放大省,實現“在科技自立自強上走在前”具有堅實基礎和明顯優勢。以科技自立自強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核心是盡快實現科技創新從“跟蹤模仿型”向“原創引領型”的戰略轉變,在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和技術創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破解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
原創引領,加強戰略科技力量培育
10月18日,“移動的海上實驗室”在無錫開工。這是全球首艘深遠海綠色智能技術試驗船,應用國內首套國產智能中速機以及太湖實驗室自主研發的智能信息系統MarineNet,可實現智能航行、船岸協同等多種智能功能。太湖實驗室執行主任何春榮介紹,該試驗船建成后,將重點保障我國深遠海裝備戰略需求,推動船舶工業綠色智能化轉型升級和自主可控發展。
戰略科技力量是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支撐。我省積極構建以實驗室為核心、以技術創新中心為骨干、以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為支撐的創新平臺體系。蘇州實驗室成為國家在江蘇布局建設的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產業影響力最廣泛的大型綜合研究基地,紫金山實驗室納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總體布局,太湖實驗室初步建成世界級海洋裝備性能與總體技術試驗設施群。今年以來,我省獲批牽頭建設21家全國重點實驗室,累計達31家。
“多層次實驗室的建設為江蘇培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原創性引領性研究能力奠定堅實基礎。”調研組組長、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仲偉俊說。但調研組發現,相比全國部分同類地區,我省國家實驗室和大科學裝置等建設進程還不夠快,戰略科技力量培育仍需加強。
“大量案例表明,原創性引領性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產生的路徑是多種多樣的。”調研組認為,應把“能否產生原創性引領性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作為判斷戰略科技力量的核心標準,既要充分運用已有力量,也要著力開發新的力量;既要積極發揮政府作用,也要有效運用市場機制。“要動態調整戰略科技力量培育,若某個單位長期不能產生原創性引領性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就不應再將其作為戰略科技力量;若某個機構產出原創性引領性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就應及時將其納入戰略科技力量的范疇。”
“培育戰略科技力量,是否應該‘英雄不問出處’?”在調研組開展的科學家、企業家座談會上,不少與會專家提出,鼓勵地方科研機構、民營創新型企業等社會各方積極產出原創性引領性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發揮戰略科技力量的作用。厚植寬容失敗、鼓勵創新、尊重原創的創新土壤,給各種戰略性頂尖科技創新“奇才”“怪才”提供破土而出、蓬勃生長的機會。
梳理短板,關鍵核心技術取得新突破
關鍵核心技術缺乏是制約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障礙。近年來,圍繞世界科技前沿、國家戰略需要和自身產業發展需求,江蘇梳理重點產業技術短板,建立“卡脖子”技術清單,探索“揭榜掛帥”新機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顯著成效。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累計支持50位頂尖科學家實施前沿引領技術基礎研究重大項目;面向經濟主戰場,支持行業骨干企業牽頭實施544個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每年組織實施100多項產業前瞻及關鍵核心技術研發項目;面向保障人民健康,組織實施102項重大科技示范工程……這一系列“組合拳”,助力江蘇在納米科技、超級計算、生物醫藥、物聯網等產業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和重大產品創新水平位居國際前列。
“江蘇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成績喜人,但不容忽視的是,重要產業仍普遍存在‘卡脖子’問題,‘我無人有’型和‘我有人優’型兩類關鍵核心技術缺乏的問題并存。”仲偉俊說。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調研組走訪太湖實驗室、華虹半導體公司、中國科學院安全可控信息技術產業化基地等國內科研院所和企業研發一線,研究蘇州綠控等企業開發自主可控技術及產品的歷程,并參考美國康寧公司等全球知名原創型高科技企業的創新發展經驗,對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成功案例進行剖析。
2012年前,國內新能源客車動力系統基本被美國一家公司壟斷。僅僅兩三年后,蘇州綠控將這一局面徹底打破。“蘇州綠控成功推進AMT自動變速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給江蘇廣大企業帶來重要啟示。”仲偉俊說。而康寧公司有著170多年的創新發展歷程,經歷了從經驗制造到科學制造、規模制造、創新制造的巨大轉變,其科學和有效的創新發展戰略和模式也值得深入研究。
“綜合分析國內外眾多典型案例發現,開發自主品牌高檔新產品、顛覆性新產品和全新產品,與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高度一致。”調研組因此提出“新產品開發視角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路徑”,認為江蘇應采取有力政策舉措促進企業積極開發各類新產品,既要加快攻克“被卡”的關鍵核心技術,更要開發能“卡人”的關鍵核心技術,為科技自立自強提供關鍵支撐。
調研組建議,通過設立專項計劃引導、鼓勵、支持企業開發各類新產品:在面臨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的重要產業領域,以開發自主品牌高檔新產品帶動“我有人優”型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通過開發替代性新產品帶動“我無人有”型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鼓勵企業充分利用產業顛覆性技術出現的機會開發顛覆性新產品,實現產業發展換道超車、后來居上,由產業發展的技術追趕者轉變為產業發展新技術的主導者和引領者;鼓勵企業圍繞服務老年社會、“雙碳”目標等積極開發全新產品,并帶動關鍵核心技術取得新突破。
布局新賽道,從制造型向研發型轉變
業界刷新率最高的屏幕、節能50%的屏幕、像紙一樣薄的屏幕……昆山開發區光電產業園里,一系列光電技術領先產品從這里發往世界各地。“產業園區是經濟發展主陣地,也是創新發展主動力。昆山各類產業園區創造了約45%的規上工業總產值、50%的稅收、70%的進出口。”昆山市科技局副局長張東營介紹,昆山正加快推動各產業園區從制造型向研發型轉變,將更大力度推進產業創新集群建設,布局建設陽澄湖兩岸科創中心,大力發展新產業、全力布局新賽道。
昆山發力產業科技創新,是江蘇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縮影。今年6月,江蘇出臺《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行動方案》,全省各地正積極排兵布陣推進行動方案的實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全球眾多產業科技創新中心中,既有以美國硅谷為典型的創業型建設模式,也有以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為代表的網絡化建設模式,我們需要結合自身發展基礎和要求作出科學定位。”調研組對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特點進行詳細分析認為,江蘇大幅提升現有產業發展質量,由目前主要生產中低檔產品轉變為大量研發生產世界上優質高檔的產品,也是建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的有效路徑之一。
近年來,在科技創新的支撐下,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迅猛,去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分別達41.1%、49.6%。其中,新能源汽車、新能源和空天海洋裝備等產業增長較快,分別增長45.7%、29.5%和15.1%。新能源汽車、鋰離子電池、工業機器人、智能手機和服務器等新產品產量呈高速增長態勢。
“緊扣‘在科技自立自強上走在前’重大要求,江蘇應充分發揮科教人才資源和產業基礎雄厚的雙重優勢,堅持‘四個面向’,瞄準事關長遠的重點方向和最緊迫的瓶頸問題進行突破。”調研組建議,大力培育戰略科技力量,集中力量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帶動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能力大幅提升,產出一批原創性引領性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為全面落實“四個走在前”“四個新”重大任務,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提供堅實有力支撐。
(調研組組長:仲偉俊,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成員:省工信廳張暉,省教育廳孟凡立,東南大學梅姝娥、浦正寧,省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張華、李維維、夏凱麗,新華日報社蔡姝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