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孫馮燕 王春瑩 見習記者 吳瑩瑩 劉泓雨
作為制造業中研發能力強、創新成果豐富、復雜度高的領域,先進制造業已成為各個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兵家必爭之地”。
日前,賽迪顧問先進制造業研究中心發布《2023先進制造業百強市》榜單。數據顯示,徐州全國排名第22位,對比近六年百強榜單,徐州的名次正在穩步上升,由2018年的第27位上升到了22位。
在榜單背后,靜態數字代表著目前城市的能級和核心競爭力,而動態折線則記錄并預示著一座城市的過去與未來,徐州如何鍛造“硬脊梁”?還要向其他兄弟市學習什么?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培育發展新動能、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干勁和闖勁從何而來?
三年回顧,誰主沉浮
對比近三年排名,在無聲的激烈搏位中,徐州的排名每年都在穩步上升——2021年位列24位,2022年位列23位,今年上升至22位。
記者對榜單進行縱向對比后發現,徐州在自2020年后的兩年內,分別超越了東莞和珠海。2023年,先進制造業榜單東莞、珠海分別位列第26、30位。
參閱今年前三季度GDP百強城市排行榜,三個城市排序又有一些微妙的變化。徐州前三季度GDP6593.24億元,排在全國第27位。東莞以8118.72億元位列全國第24位,高出徐州3個位次,珠海以3004.9億元排在第73位,落后于東莞、徐州。
榜單上的“升”與“降” 道出了先進制造業發展的邏輯。先進制造業的實力如何,并不單看城市的經濟實力與工業產值的高低,擁有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才是關鍵,而擁有核心技術的制造企業表現如何更是關鍵中的關鍵。
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和分布情況是衡量城市先進制造業綜合實力的重要標準,這也是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很多工業大市、制造強市排名差距較大的原因。
如今徐州正大力培育發展高新產業,組織實施高企培育提質行動,截至目前,全市培育申報高新技術企業超900家。
瞄準一流,朝高處攀,在經濟穩定向好的發展態勢下,徐州破除“居中思維”,向榜首看齊。
縱觀近三年的榜單排名情況,深圳一直穩居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第一名。這座城市是全國科技創新型企業和金融資本集聚區,也是一大批央企、國企、頭部企業總部的匯聚地。
近年來,徐州市主要領導多次帶隊赴深圳招商。據統計,2019年至2022年,徐州市代表團先后21次赴粵港澳大灣區開展精準招商,170個粵港澳大灣區項目落戶徐州,總投資額約928億元,為徐州產業轉型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今年,徐州代表團分別在6月、11月再赴粵港澳大灣區開展招商活動。
總體上說,徐州取得連年穩步上升的成績,在全國工業和制造業版圖中占有重要位置,與堅定不移推進“工業立市、產業強市”戰略關系密切。優存量、擴增量,制造業正加快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的戰略性轉變。
前瞻謀劃,聚鏈成群
謀定而后動,徐州對于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早已前瞻謀劃。
作為全國典型的老工業基地和資源枯竭型城市,從2018年起,徐州對鋼鐵、焦化、水泥、熱電以及化工行業開展整治工作,堅持“減量”與“轉型”并舉。
傳統產業不能“一退了之”,發力先進制造,還要找準突破點、關鍵點。2022年,徐州印發《徐州市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作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支撐。
2023年徐州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動先進制造業集群發展。加快壯大“343”創新產業集群;聚力打造工程機械“一號產業”,實施群鏈企協同行動。
迭代升級,從有到優,做大做強產業集群,加快推進核心技術攻關,成為城市發展先進制造業、推進新型工業化的迫切需要。
無論在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還是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徐州都把“創新”緊緊抓在手中。
今年全市“343”創新產業集群四鏈融合對接會上,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徐州以更優服務、更實舉措,建設高水平創新鏈,打造高標準產業鏈、激活高能級資金鏈、匯聚高端化人才鏈,促進“四鏈”共生耦合,加速構建輻射周邊的“徐州科創”,打造名副其實的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融合發展是城市增強先進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培育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途徑。與此同時,徐州的經濟帶動力也在逐步增強,先進制造業對其他產業帶動能力和對周邊城市的輻射能力有所提高。
位于埇橋區北部的宿徐現代產業園,由宿州和徐州兩市合作共建,被授予“安徽省際產業合作園區”。園區實施基金招商、線上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等,全力承接長三角先發地區產業轉移,積極融入徐州萬億級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世界級裝備制造產業中心。
數據顯示,2022年,徐州全市工程機械產業規模超過1700億元,徐工集團連續三年排名全球行業第三位,推動工程機械產業的升級和發展,為徐州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增長點,“頭雁領航、群雁齊飛”,正是徐州發展工程機械集群的培育思路。
去年,徐州市工程機械產業成功入選首批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構建了“產業高原”和“產業高峰”互促并進的發展格局。清晰描繪出一條與時俱進的成長路徑——先把傳統產業做精做透,再往產業鏈上游走,不斷向高端邁進。
上揚勢頭,如何保持
徐州想要保持先進制造業上揚勢頭,“先進”二字尤為關鍵。
視線轉至省內,今年江蘇十三市全部上榜百強名單。近三年徐州在先進制造業方面的綜合水平位于全省第六,排名依次為蘇州、南京、無錫、常州、南通、徐州。
高手云集的江蘇,這些“選手”如何脫穎而出?又有哪些徐州可取之長?
江蘇作為工業大省,推進新型工業化是建設制造強省的必由之路。2022年,無錫市物聯網集群、南京市軟件和信息服務集群、徐州市工程機械集群,南通市、泰州市、揚州市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集群,蘇州市、無錫市、南通市高端紡織集群等10個江蘇省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入選“國家隊”。
其中徐州與南通兩地“緣分”頗深。記者梳理近六年的先進制造業百強市榜單發現,2019年、2020年徐州曾兩次超越南通,位居江蘇省第五,但是從2021年至今,南通反超徐州,排名最高升至第17位。分析其先進制造業發展優勢,南通已經走出了一條全鏈條高端化發展的產業升級之路,并且攜手周邊城市持續擴大領先優勢。
據了解,自2022年10月起,南通牽頭泰州、揚州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先進制造業集群。南通從深化央地合作、搶占國際市場、加速前沿布局三方面入手,構筑集群優勢,重點培育建設啟東海工船舶工業園、如皋港船舶海工及重型裝備園、海門豪華郵輪配套產業園三大船舶海工裝備特色產業園。
圍繞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競爭日趨激烈,處于風口的未來產業正成為新的競爭焦點。蘇州、南京、無錫、常州等地圍繞未來產業出臺多項政策舉措,搶先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導體、基因與細胞、氫能與儲能等前沿領域,以前沿技術能力供給引領新場景、創造新需求,構建全鏈條未來產業生態。
面對先進制造業穩定發展的局面,如何擴大領先優勢,甚至更進一步?既要揚長也要補短,徐州在既有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產業觸角,擴展新領域,加強周邊地域合作,精準強鏈補鏈延鏈,推動產業集群高端化發展。
目前,“343”創新產業集群發展進入轉型升級、擴量提質的快車道。“一顆芯”澎湃新一代電子信息新動能、“一塊電池”開拓綠色低碳能源產業新賽道、“一粒藥”興起生物醫藥與大健康……搶占產業新高地,徐州將以一寸光陰不可輕的奮進姿態,鍛造出先進制造業“硬脊梁”。
備注:為進一步提升城市在先進制造業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自2018年開始,每年開展城市先進制造業發展水平的評估和研究工作,并發布先進制造業百強市榜單,為各城市先進制造業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