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素有“人間天堂”“中國最強地級市”之美譽。
在這里,感受母親河的風采,觸摸黃金水道的脈動,品味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擁抱經濟發展“新藍海”……宛若抵達了詩與遠方的故鄉。
近年來,蘇州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行動與成效。截至11月30日,全市PM2.5濃度為28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率為82.3%。國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達93.3%,省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達95%,省考以上斷面水質優Ⅱ比例達66.3%、全省最高。太湖連續16年實現安全度夏,太湖(蘇州轄區)水質達近十年來最好水平。蘇州市污染防治攻堅工作獲江蘇省優秀等次,連續五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陣。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實現新突破,已建成1個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5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5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8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生態工業園區)、16個省級生態工業園區。
污染防治推動產業轉型
布局未來產業,就是布局未來。
蘇州經濟總量大、資源約束緊,在保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蘇州將“散亂污”淘汰整治作為淘汰落后產能,優化產業結構,騰出發展空間,增創發展新優勢的重要抓手。2017年以來,全市累計整治6.21萬家(整治提升2.28萬家、依法關停3.93萬家),騰挪發展空間8萬余畝,產生了顯著的環境經濟和社會效益。
蘇州智能制造服務產業園,轉型升級前為“黃橋電鍍園”。相城區黃橋街道的電鍍產業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高峰時期發展到309家。雖然企業數量較多,但每年稅收不足千萬元,且廢氣、廢水等環境矛盾突出。近年來,相城區大力推動重污染和“散亂污”企業整治,黃橋街道以相城區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散亂污”專項整治兩個三年行動計劃為動力和抓手,對原黃橋電鍍園內的企業開展整治,截至目前電鍍企業已全部清零。
“通過整治,削減了污染物排放,區域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黃橋街道環境類信訪件自2017年以來實現連續6年下降,群眾滿意度提升明顯。同時,產業轉型升級也帶來了經濟高速發展。”蘇州市相城區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辦公室專職副主任王林偉介紹,經過整治提升,電鍍園已轉型為集聚“技術標準高、產業定位高、國際化水平高”的智能制造重點領域及產業鏈重點環節企業的特色產業園區。
走進蘇州襄行控股有限公司三樓展廳,各類自動智能產品引起采訪組極大關注。記者注意到,襄行擁有三菱、三星、蘋果、特斯拉等眾多一流合作伙伴。“借力產業園的區位優勢和生態優勢,我們成功布局智能裝備、新材料、消費品領域,形成襄行生態三大板塊。”蘇州襄行控股有限公司人事行政經理劉玉敏說,入園以來,企業產值穩步增長。截至目前,蘇州智能制造服務產業園已入駐“獨角獸”區域總部型企業、日資服務業企業、數字經濟類企業等224家。2022年,園內納稅金額達6577.46萬元。
齊心村、眾安橋村、金星村、三扇村作為吳江震澤濕地片區在環長漾帶田園鄉村帶建設重點區域,水域面積達4.3平方公里,過去曾經是以鑄件翻砂廠為代表的“散亂污”作坊“根據地”,黑煙囪、黑車間、黑粉塵是當時村民的普遍印象,一度成為全鎮生態洼地,嚴重掣肘鄉村振興。“散亂污”整治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切入點,近3年來,通過關停取締“散亂污”、淘汰落后產能,38家“散亂污”企業(作坊)被關閉,近300畝土地空間被釋放。在吳江黨委政府規劃引領下,通過地塊修整、廠房改建、引入招商等舉措,不搞大拆大建,各地塊因地制宜,豐富各類三產業態,著力推動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綠色經濟。不僅實現了低端污染企業清零,還推動了“退二進三”的綠色轉型升級發展。當地村民走出了黑車間,端起了生態“綠飯碗”。污水橫流的涂料廠,變成了游客絡繹的柴米多蠶桑學堂;臟亂無比的鑄造廠,變成了精致漂亮的鄉村酒店;灰塵遮天的鑄件廠,變成了速度與激情并存的卡丁車賽道;破敗不堪的倉庫,變成了美到極致的蘇小花田園餐吧。
生態保護帶動價值轉化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蘇州要建設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市域范例。
來到錦溪鎮顧家浜自然村,就被村口的一家網紅咖啡館吸引了目光。“我們這里每個周末都爆滿,來喝咖啡拍照的人特別多。”咖啡館服務員說。站在開闊的騎行跑道上,一側是粉墻黛瓦的民房,一側是生機勃勃的小型濕地、生態魚塘、村口觀景小品、咖啡館打造出的農文旅融合生態場景,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在眼前共存、交相輝映。
“昆山之鏈”是昆山市委、市政府創造性推出的生態鏈條慢行環線工程。項目有效依托現有生態資源,因地制宜地進行景觀和設施提升改造。目前,“昆山之鏈”首鏈工程緣甸段已完成1.6公里建設,其核心正是顧家浜和袁家甸自然村,同時串聯起祝甸磚窯文創區、計家墩理想村、錦溪古鎮等文旅項目。行走其間,道路兩側是滿眼綠意和河流溪灣,遠處是白墻黛瓦的新農村景象,田園風光與自然美景盡收眼底。沿線精心打造的“昆山之鏈”貫穿起區域整體的慢行線路,充分彰顯城市之美、產業之興、人文之蘊。
“昆山之鏈”的絕妙之處在于用EOD模式打通了一體化“關鍵堵點”。昆山通過不斷提升農村生態基礎設施,采用收儲、盤活等方式將沿線低效、存量資源進行再利用,依托長三角示范區協調區錦淀周一體化生態提升EOD項目,有效將“錦淀周”三鎮水鄉湖鏈打造和綠色產業發展有機融合,打通了一體化“關鍵堵點”。近年來,錦溪鎮朱浜村祝甸村立足自身磚窯特色資源,擦亮“金磚水鄉”品牌,著力打造祝甸磚窯文化館,讓集濱水生態和磚窯文化雙重優勢于一體的村落重新煥發生機。原舍祝甸窯餐廳是一家在老窯廠基礎上改造的窯洞餐廳,餐廳就設置在原本燒制磚瓦的窯洞里,坐于其中別有一番趣味。“平時還好,周末、節假日一位難求。”餐廳工作人員陳丫梅說。
這些年,蘇州全面推進退化生態系統整治,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工程項目。今年10月,吳中區成功入選第七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成為蘇州首家國家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近年來,吳中區將預算內可用財力的10%左右用于太湖生態治理,累計投入超160億元。實施太湖圍網清拆、沿湖池塘標準化改造等重點治太項目,在太湖飲用水源地保護、太湖生態系統修復、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創新開展“一山一策”“一島一策”保護利用,精心打造太湖生態島,涵養好山、好水、好生態,厚植“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綠色水鄉本底。全區濕地保護率、林木覆蓋率分別達到73.8%、30%。全區原生物種數超1190種,生物多樣性指數處于全省較高水平,生態質量指數(EQI)持續多年位列蘇州市首位。
美麗鄉村、美麗城市、美麗田園、美麗園區、美麗生態島在蘇城大地煥發新顏,蘇州還不斷豐富拓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化通道,遍布全市各地的生態旅游、生態農業品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這些實踐讓生態保護與可持續利用互為支撐,極具代表意義和推廣價值。
常熟市沙家浜景區,已成為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生動范例。依托豐厚的人文資源和秀美的物種資源,沙家浜景區在環境資源承載力范圍內有序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根據常熟市開展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報告,2021年沙家浜鎮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達217.85億元,生態資產已經充分轉化為全鎮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通過發展生態經濟,全鎮GDP增加到81.28億元,居民可支配收入5.32萬元,超過常熟平均水平,走出了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實現GEP與GDP雙豐收。
創新機制共建共治共享
今年4月初,蘇州率先出臺《蘇州市2023年治理噪聲異味污染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專項行動工作方案》,啟動治理噪聲異味污染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專項行動(兩治一提升),通過8項噪聲異味治理重點任務、6項工作舉措、4項保障措施,明確噪聲異味污染治理的“作戰圖”,為全年污染防治工作重點定下坐標。
2017年以來,蘇州以創新改革爭做生態制度先行示范,在生態價值轉化、環境要素市場化交易、綠色低碳轉型等方面,形成眾多全國首創的污染防治制度成果。
借助紀委監委和社會輿論強大的監督作用,蘇州雙管齊下推動解決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需求。蘇州市、縣兩級污防攻堅辦暗訪曝光突出環境問題2765個,90%的曝光問題得到快速整改。“蘇州市污染防治綜合監管平臺”是一個由市、縣、鄉三級383個部門(單位)組成的監管平臺,平臺運行至今已受理處置11.5萬條群眾維權投訴,99.67%的投訴高質量辦結。一個“小平臺”幫助老百姓解決了身邊的“大問題”。2022年,蘇州市公眾總體生態環境滿意率96.2%,位列全省首位。
餐飲油煙污染治理機制方面,全省首創擬新辦餐飲聯合行政指導機制從源頭遏制油煙擾民。作為老城區,姑蘇區的餐飲項目主要分布在商業綜合體、繁華鬧市街區、旅游景區及老小區周邊區域,尤其是老小區周邊成為餐飲業環境污染擾民投訴的多發區。為從源頭杜絕餐飲油煙等環境污染問題,2019年,姑蘇區出臺江蘇省首個餐飲業綜合整治長效管理規范《姑蘇區餐飲業監督管理指導意見》,創新建立擬新辦餐飲聯合行政指導服務機制,防止因選址問題造成的餐飲油煙等環境污染信訪。生態環境部門提前介入,加強餐飲開辦業務指導,防止投資者盲目投資裝修后不符合相關要求產生損失,也減少由于選址問題造成的油煙、噪聲等環境污染信訪。擬新辦餐飲聯合行政指導實施以來,姑蘇區餐飲類信訪投訴顯著下降,從2018年至2022年,餐飲類投訴量總體下降了53.5%,PM2.5年均值下降33.3%,優良天數比例上升4.4個百分點。
大氣污染治理方面,蘇州“三辦兩局”形成全方位合力,有效壓降工地各類揚塵污染。今年3月,蘇州市住建局印發《蘇州市建筑工地揚塵監管白皮書》,全面宣貫落實24項揚塵污染防治工作舉措。4月,市污防攻堅辦會同市工地揚塵辦、市大氣辦、市住建局、市生態環境局針對全市建筑工地的環境管理召開專題會商會議,就共同加強監管,提升全市建筑工地環境管理水平,助力大氣環境質量不斷向好達成共識。
今年5月起,市污防攻堅辦定期會同市工地揚塵辦、市大氣辦、市住建局、市生態環境局聯合開展“三辦兩局”建筑施工環境管理專項檢查,不打招呼、直奔現場,強化指導幫扶,并形成專項檢查問題通報,要求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對于短期內無法整改到位的問題,要制定整改方案,明確整改目標、措施、期限、責任人。一個聯勤聯動、信息互通、問題移交、相互協作的新機制,正在為提升全市建筑施工環境污染治理工作發揮著積極作用。
創新綠色助企方面,蘇州全國首推“蘇州市企業環保自查自糾服務平臺”,開啟幫扶企業強化環境管理,落實治污主體責任的新模式。該平臺利用信息化手段,讓企業更加高效便捷地自我體檢、自我保健,建立環境問題“線上發現、即時整改”的工作模式,實現早篩早診早治療。目前,蘇州市生態環境局首批完成了全市危廢經營單位、機動車檢測機構、近3年全市受處罰的企業的推廣使用,第二批全市排污許可證重點管理、簡化管理的企業也已開始推廣。截至12月8日,全市共有12450家企業注冊使用自查自糾平臺,設置自查設施42313個,完成檢查400.4萬次。業內專家認為,蘇州市企業環保自查自糾服務平臺是綠色助企的重要舉措,有望實現“壓降污染物排放量、降低企業環境風險、壓降企業運營成本”多方共贏。
道法自然,長養萬物。如今,蘇州已率先走出一條經濟轉型升級、資源高效利用、環境持續改善、城鄉均衡和諧的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蘇州將繼續奮力爭創生態文明綠色發展先行示范,打造美麗中國鮮活樣本。
(蘇報融媒記者 惠玉蘭 文/攝 部分圖片由蘇州各地生態環境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