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王志珍在錄制節目時,腳上的鞋因為老化,在舞臺上掉下不少黑渣。王志珍自嘲出了“洋相”,卻讓無數網友動容,感嘆“淚目了”。
院士的“掉渣鞋”為何讓人動容?筆者認為,一方面是人們透過這一小小細節看到了科學家真實、樸素、不拘小節的樣子。視頻里,王志珍院士一身黑衣、滿頭銀發,顯得很精致,但是腳下不斷掉渣的鞋子卻“露餡”了。透過這雙老化掉渣的鞋子,我們看到王志珍院士刻在骨子里的節儉,以及對于日常“行頭”的毫不在意。其實,像王志珍院士這樣因為外表而“出洋相”的科學家不在少數,比如“布鞋院士”遙感泰斗李小文、“背心院士”中國激光陀螺奠基人高伯龍、一條褲子穿30年卻捐贈300萬元的院士沈世釗……他們不在意外表是否光鮮,不講究個人物質享受,他們在各自的領域把科研做到極致,卻把自己的得失拋到腦后。
另一方面,人們透過這雙“掉渣鞋”看到科學家們對科研事業的專注與熱愛,故而對他們肅然起敬。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從事科研事業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才能從“冷板凳”上坐出“熱成果”。王志珍院士說:“在實驗室里我才覺得踏實、快樂、幸福”。雖然科研過程免不了艱辛、曲折,但科學家們在其中體會到的愉悅,遠非一般物質享受所能媲美,而那才是他們真正在乎的東西。
王志珍院士的“洋相”讓節目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掌聲表達了人們對王志珍院士的敬佩,折射出公眾對科學家的崇敬。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成為受人追捧的“明星”,比如88歲的金涌院士被網友稱作“寶藏博主”“大科普家”;87歲的汪品先院士以“科普老頑童”的形象圈粉無數……這些可愛、可親、可敬的科學家越受人們尊崇,就越會激發起人們內心深處見賢思齊的自覺。
院士的“洋相”也讓我們認識到,科學研究離不開精神支撐,科研工作者應該“穿什么鞋、走什么路”?王志珍院士的“掉渣鞋”已經給出了最好的答案。(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