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鄉村振興“蘇”新篇⑤ | 高科技加持,“金扁擔”“挑”出豐收景

農業現代化,曾被習近平總書記精準而又形象地比喻為“金扁擔”。一頭挑著綠水青山,一頭擔著金山銀山;這頭連著國家的糧袋子,那頭掛著農民的錢袋子。

推動農業現代化,必須向科技要答案,向人才要方法。本屆省委駐縣(市、區)鄉村振興(幫促)工作隊的隊員,大多來自省級機關、高校院所和省部屬企業,一頭連接后方單位,一頭扎根廣大農村,在推進江蘇農業現代化過程中,他們發揮的作用,又何嘗不是一根“金扁擔”?

良種引進:歉收地變回“淘金田”

村里勞動力不足,糧食產量下降,土地資源嚴重浪費,這是省委駐東海縣鄉村振興工作隊初到時最強烈的感受。

怎么辦?解決難題的第一個思路,是提高種地收益,走現代農業之路,而這正是幫扶單位蘇墾農發集團的強項。

工作隊與農研院所合作,投資39萬元,在洪莊鎮實施了“洪莊鎮陳西村良種繁育基地項目”,流轉農戶390畝耕地,種植小麥良種,并實施小麥-玉米輪作種植,由陳西村委會負責管理維護,在保障農戶土地權益之外,當年就實現純收益17.6萬元。



良種小麥基地

“我們以前種的麥種,收益低,除去成本所剩無幾,自從種了鄉村振興工作隊推薦的煙農19麥種后,不僅抗寒能力強,而且收益高,育種成功后,每畝至少純利潤1000多元,使歉收地變回‘淘金田’。”村干部顏光明開心地說。

解決難題的第二個思路,是提升種地效率。

“能不能支持一下?”工作隊找到了蘇墾農發等省屬企業,在他們的幫助下,溫泉鎮、青湖鎮、李埝鄉等地相繼開展無人機播種、撒藥試驗示范,扭轉了部分農戶人工撒種和打藥的傳統模式。



無人機輔助種植

蘇墾農發技術人員告訴記者,比起傳統的人工播種方式,無人機播種不僅省時省工省力,而且播種比較均勻,能夠精確控制每畝的用種量,大幅度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為來年小麥豐產打基礎、開好頭。

科學種植:“智慧農場”玩轉高科技

農機手在遙控器上一番操作,植保無人機、無人駕駛收割機、運糧車等紛紛開始了工作……這樣的高科技場景,就出現在曾經的經濟薄弱村,響水縣大有鎮康莊村。

本屆駐響幫促工作隊的一項重點工作,是支持大有鎮優質稻米產業園加工項目建設,其中就包含這座智慧農場。

康莊村黨委書記張玉海告訴記者:“今年我們智慧農場530畝的南粳5718水稻,收成比預期好。稻田無人化作業,畝均每年可節約人工成本達130元左右。下一步,我們將借助‘無人化農場’示范基地平臺,不斷推出無人化種植優質大米,拉長做粗產業鏈,讓康莊大米香飄長三角。”

而在連云港灌南縣,無人機監測、可視化大數據分析系統、精準施肥等智慧種植技術也得到規模化應用。幫促工作隊在新集鎮徐老莊村、大園村 、北洋村、孫灣村、季圩村、興莊村統籌近5000畝連片農田,實施稻麥等糧食作物的長勢監測及變量施肥技術服務、開發可視化數據統計分析系統并開展智慧種植技術推廣講座。



可視化大數據分析系統

省委駐灌南幫促隊隊員、新集鎮季圩村第一書記王燕介紹,今年幫促工作隊聯系南農大博士團隊,聯合團省委科技志愿隊,9月份對這5000畝連片土地用無人機進行測繪,對農作物葉面積指數、葉層氮積累量進行檢測,根據檢測數據開“處方”對農作物進行精準施肥。根據統計,每畝地可減少肥料投入達10%以上,降低烘干成本5%以上,提高產量10%以上,每畝收入提高100元左右。因此算下來,5000畝農作物能給村集體增加50萬元以上的收入。

現代加工:6道工序“打磨”出的好大米



大米加工車間

在濱海縣五汛鎮四汛村的優質稻米生產基地,緊挨著稻田和村里主干道,有一座大米加工廠房。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智能化加工設備,從烘干到精加工和包裝,生產基地種植出的優質大米需要經過6道工序,才會被貼上“豐汛良田”的品牌銷往市場。如今,這個廠房可實現日烘干糧食400噸,每天的稻米加工能力達30噸,同時廠房房頂還建設了光伏發電項目,年收益可達16.7萬元。



幫促工作隊副隊長胡博說,“豐汛良田”大米已在常州溧陽“優鮮到家”、省政府助農平臺“鮮豐匯”、蘇南糧油批發市場進行銷售,受到消費者一致好評,已累計銷售超40萬斤。工作隊還制定了數字稻米試驗基地建設規劃,落地省農科院專家服務工作站,全力打造智慧生產、良種選育、研學培訓、數字賦能、直播電商為一體的創新示范基地。

科技下鄉:把最好的技術和人才帶到田間地頭

“這個技術如果運用到生產中,能節省很多人力成本,將會讓采摘變得非常高效,我們很期待盡早看到投入使用。”射陽縣洋馬鎮亞大菊花的負責人吉海燕告訴記者。在工作隊的牽線搭橋下,江蘇農林職業學院研發的一款國內領先的菊花智能采摘機,正式落地有著“中國菊花之鄉”之稱的洋馬鎮。

“我們村在工作隊幫助下,聯系到國家特色蔬菜產業技術體系茭白遺傳改良崗位科學家張尚法教授,先后8次來現場指導,帶品種帶技術全程指導首批80畝茭白和22畝水果蓮子的種植試點,帶動村民就業,促進村集體增收超30萬元,明年還計劃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灌云縣伊山鎮向陽村村書記劉通祥高興地介紹道。一年多來,省委駐灌云鄉村振興幫促工作隊借助26個江蘇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科技資源和力量,開展了“知名專家灌云行”行動,先后邀請揚州大學、浙江大學、省農科院、省家禽所等科研院校知名專家20批100余人次,來灌云開展技術指導服務。



寶應漁菜共生基地

在揚州寶應,幫促工作隊和南京農業大學深度合作,立足寶應縣資源稟賦和特色產業之基,聯系農技專家13批次,共計56人次。走訪調研荷藕、芡實等種植情況,集中力量開展荷藕連作種植技術攻關,推動實施漁菜共生人工智能化養殖,累計增加村集體收入120萬元/年。

在記者采訪的過程中,現代化科技興農的案例實在是不勝枚舉。把最先進的設備、最前沿的技術、最權威的專家帶到田間地頭,在江蘇經濟薄弱地區,省委駐縣區鄉村振興工作隊這根“金扁擔”,正發揮著重要作用。

策劃:徐丙奇  張洪

統籌:王燁  崔洪曙  張磊

撰文:陳燃  張凌飛  成沫

編輯:崔洪曙

校對:李海慧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