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周軍
12月13日,國家醫保局正式公布2023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名單。據此,本次共有126個藥品新增進入國家醫保目錄,1個藥品被調出目錄,143個目錄外藥品參加談判或競價,其中121個藥品談判或競價成功,談判成功率為84.6%。“一年一調整”的醫保目錄,牽動著很多老百姓的心。更多性價比高的創新藥、常用藥、罕見病藥進入醫保目錄,能夠為更多患者和家庭減輕藥耗負擔,帶來希望之光。上個月啟動的醫保用藥國談就有168個藥品進入談判競價環節,為歷年來品種最多的一次,這也表達出相關部門推動醫保服務覆蓋更廣人群,讓人們更好地實現病有所醫、醫有所保的初衷。
不斷密織的醫療保障網,是托舉起百姓幸福的基本根基。生病就醫、抓藥治病,家家戶戶在日常中都會碰到。如何減輕人民群眾看病就醫的負擔,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把建設健康中國上升為國家戰略,不斷深化醫療體制改革,著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讓老百姓看得起病、用得起藥。如今,我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3.4億人,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醫療保障體系,實現全民醫保守護全民健康。全民醫保不僅要有“面”的廣度,更要有“質”的高度。為了讓老百姓用上更多性價比高的創新藥,在新的醫保目錄推出前,政府部門總會與藥企展開一場場藥價“靈魂砍價”,一分一厘降低藥品價格,推動更多“填補空白”的創新藥成功進入醫保目錄,目的就是為了最大限度減輕患者負擔,讓醫療保障網發揮更大的為民托底作用。
醫保“談判”就是為民“砍價”。藥品每一分的降價,都會為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基本醫療保險這張網覆蓋著數以億計的人群,醫保用藥只有價格合理、給出實價,才能更好地保障好老百姓就醫權益。“我有足夠的耐心可以一步步地談”“能不能在此基礎上,稍微再加大一點力度”“再降一點吧”……從5.54元、5.52元、5.49元到5.39元的成交,醫保談判代表的“靈魂砍價”場景深得人心,贏得網友稱贊。連續5年的醫保目錄調整,疊加納入藥品的醫保報銷,累計為患者減負超5000億元。數字的“一降一增”,背后是為民謀利。
我國是人口大國,醫院里“擁擠”是很多人的直接感受。這些年來,大國醫療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醫療保障也日漸趨向多元化。如今,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醫療救助為托底,補充醫療保險、商業健康保險、慈善捐贈、醫療互助等共同發展的多層次醫療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更好滿足了人民群眾多元化醫療保障需求。各地也暢通制度機制,打通地域“關節”,用好數字場景,推動跨省通辦、直接結算,異地就醫體驗穩步提升,醫療保障服務從多維度發力,在點滴變化中提升百姓幸福感。
醫保“談判”也要守住企業創新動力。創新藥、救命藥這些都關系著百姓健康,只有企業加大創新、深化攻關,才能讓更多的患者得到及時有效救治。于藥企而言,花功夫推出的創新藥能否成功進入醫保,將決定著新藥的生存空間。創新需要成本投入、人才加持,在我國,藥企的創新動力在不斷得到保護。數據顯示,近年來,超過80%的新藥能夠在上市兩年內納入醫保。5年來,參與談判的70個重大新藥創制專項藥品,有66個談判成功,成功率達到了94%,快速實現臨床應用。讓更多的創新藥進入醫保目錄,醫保大幅增加新藥支出,也是旗幟鮮明為藥企創新鼓勁,引導企業注重研發和攻關。雙向奔赴,才能行穩致遠。藥企當針對不同階段的用藥需求、罕見病用藥等加大科研攻關力度,在不斷創新中做強做大自身。
剛剛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放寬醫療等服務業市場準入,打造“投資中國”品牌。藥企加大創新,勢在必行。手握更多“創新藥”“親民藥”,才能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站穩腳跟、做強做大。(周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