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江蘇揚州:解讀新時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揚州篇”

12月16日,《建筑》雜志以《揚州:保護歷史文脈 續寫傳承新篇》為題,對揚州古城保護和城市更新的經驗做法作了全方位介紹。而前不久,住建部主管的《城鄉建設》雜志也在2023年第22期,刊文介紹了揚州古城保護和城市更新的經驗做法。

揚州古城保護和城市更新緣何頻頻引發國家級行業媒體關注?揚州在近年來古城保護和城市更新中有什么亮點?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揚州東關街。資料圖片

堅持系統謀劃整體推進,走出“揚州路徑”

近年來,揚州著力推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有機更新,切實推動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復興、歷史建筑可持續發展,堅持系統謀劃、整體推進,走出了一條“揚州路徑”。

如何做好古城保護和城市更新?揚州秉持“護其貌、美其顏、揚其韻、鑄其魂”的思路,推動歷史文化街區“整體性保護、活態化更新、內涵式復興”,歷史建筑“應保盡保、活化利用、數字化保護”。2004年,揚州成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利用、改造與復興工作領導小組;2009年設置古城保護專職管理機構——古城辦;2022年成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有機更新領導小組,進一步加強對全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有機更新的組織領導。揚州還出臺系統性政策法規體系,研究出臺《揚州古城保護條例》《關于打造永恒城市經典若干規矩的決議》等政策法規,并圍繞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筑的保護利用出臺行動方案,堅決做到不大拆大建、不破壞街巷體系、不破壞居民生態、不破壞歷史文脈、不破壞建筑風貌,走出了一條具有特色的古城保護和城市更新“揚州路徑”。

【揚州古城概況】

18.25平方公里的揚州古城,保留了脈絡清晰的古城遺址和風貌完好的歷史街區。其中,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歷史城區之一。現有東關街、南河下、仁豐里、灣子街4個歷史文化街區、7處歷史地段、各類文物保護單位184處、歷史建筑56處,匯聚了豐厚的歷史文化要素,保留了濃厚的人文煙火氣息。

堅持民生為本審慎更新,打造“揚州模式”

“古城保護更新的一個目的,就是更好地保護利用好古城,造福人民。”揚州住建部門相關負責同志介紹,在古城保護更新工作中,揚州始終堅持民生為本、審慎更新,將改善民生貫穿于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的全過程,精心打造“揚州模式”。

近年來,揚州按照“小規模、漸進式”方式,因地制宜地探索“政府、企業、居民”多元參與模式,促進歷史文化街區持續保護與全面復興,著力補齊街區基礎設施短板,積極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思想,將改善民生貫穿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更新的全過程。我市大力實施以“一水一電一消防”為主的基礎設施提升工程,推進雨污分流入戶改造、強弱電電線下地鋪設、“智慧消防”系統打造,利用邊角地、夾心地建成了55個“口袋公園”,讓老城區的居民也能走出家園不多遠,就能到達小公園,在加強古城安全的同時,也改善了老城區居民的居住環境,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指數。

【揚州古城保護更新的“四種模式”】

——“政府主導、國企運作”的“東關街模式”。按照“原址保護、修舊如舊”原則,通過成立國有公司,整體實施東關街的保護修繕和運營管理,修繕各類歷史建筑3.56萬平方米,引入26個非遺項目,扶持發展11家“老字號”名店。2010年,東關街躋身“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

——“政府主導、市區聯動”的“南河下模式”。由住建部門制定更新方案,利用閑置地塊建設低碳示范社區;由區級政府實施環境綜合整治,利用閑置廠房、辦公樓宇改建城市書房、社區鄰里中心和民居客棧等,形成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形象提升共贏新路徑。

——“政府引導、居民參與”的“仁豐里模式”。創新采取“所有權不變、使用權轉移”方式,對閑置民居統一收儲利用,同時鼓勵原住居民參與,形成“自下而上”的街區保護更新機制,著力打造“文化+文創”街區,建成名師工作室28個、“非遺”傳承項目和藝術工作室13個。

——“政府引導、市場培育”的“皮市街模式”。一批民宿、文創店鋪自發集聚后,政府部門因勢利導提升公共空間、整治交通秩序、招引高端物業,吸引了一批自帶設計方案、投資資金的年輕創業群體,67家特色店鋪相繼落戶,打造了古韻與時尚兼具的活力街區。

堅持修用并舉活態傳承,形成“揚州方案”

近年來,揚州在嚴格保護基礎上加強活化利用,堅持修用并舉、活態傳承,按照“保護修繕為基礎、功能活化為關鍵、價值傳承的”策略,成功實現了“在保護中傳承、在活化利用中更好保護”的目標,致力形成“揚州方案”。

揚州市住建部門相關負責同志表示,今后將進一步全力以赴保護好、利用好、傳承好揚州歷史文化遺產,更好展現揚州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魅力與時代風貌,奮力譜寫新時代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揚州新篇”。

【古城活化利用的“揚州方案”】

——全力推動歷史建筑的認定建檔。對古代、近現代歷史文化遺存和當代重要建筑進行系統梳理,對甄別出的900余處有價值建筑分類建立“一樓一檔”數據庫,通過簽訂保護協議、建立巡察制度、審查修繕方案、面向社會公布等措施,建立健全歷史建筑保護體系。

——全力推動歷史建筑的保護修繕。建立權責清晰的保護修繕責任制度,形成使用人、所有人、屬地政府各司其職的歷史建筑修繕工作機制,累計修繕歷史建筑29處,活化利用非居住功能的歷史建筑16處,并探索實施歷史建筑數字化保護工程,建立數字化檔案。

——全力推動歷史建筑的展示利用。在符合歷史建筑保護要求前提下,堅持風貌一致,鼓勵功能調整、合理利用,與時俱進融入現代生產生活,推動大麒麟閣、富春茶社等“老字號”“醒過來、活起來、火起來”,賦予歷史建筑新的時代內涵。

通訊員 楊住健 記者 張孔生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