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江蘇與港澳根脈相連、發展相依。多年來,江蘇不斷深化三地青年交流合作,鼓舞青年厚植家國情懷,為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貢獻青春力量。今年12月20日,澳門將迎來回歸祖國24周年紀念日。值此之際,在江蘇省委網信辦指導下,江蘇廣電總臺推出《“青”愛蘇港澳》融媒體新聞行動,記錄蘇港澳有為青年的奮斗追夢故事。他們中,有在港澳嶄露頭角的江蘇青年,也有在蘇扎根、深耕的港澳青年。一起跟隨記者鏡頭,看三地青年如何牽手同行、激揚逐夢!
鶯啼婉轉,水袖飄曳,一把扇子扇活了滿臺的花花草草。這,是昆曲,也是李卉茵心中對于中國美、東方美的想象。
從愛上昆曲,到學習昆曲,再到推廣昆曲,李卉茵十幾年來無數次往返于澳門與江蘇之間,她把起源于江蘇的中國傳統文化帶上了國際舞臺,向世界展現出中華文化之美。
李卉茵目前是澳門一名表演閨門旦的昆曲演員。然而比起昆曲演員,她更愿意稱自己為昆曲推廣人。
澳門青年 李卉茵
昆曲推廣人、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戲劇協會會長
初遇昆曲,情起一往而深
2005 年,由著名作家白先勇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在澳門上演。第一次接觸昆曲,李卉茵連看了三天,深受震撼!
“第一次看昆曲,我全身起了雞皮疙瘩,非常感動。”提起初遇昆曲時的情景,李卉茵印象深刻,“我感動于演員溫婉的表現,感動于舞臺的華美,更感動于我們中國人在幾百年前就創作出這么一種有講究的藝術形式。”
她對昆曲一見鐘情,卻不知從何說起。她用湯顯祖在《牡丹亭記題詞》中的一句名言來形容自己與昆曲的關系:“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青春版《牡丹亭》劇照
十幾年前的澳門,中國傳統文化的氛圍并不濃。“大家都知道澳門是一個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但那個時候澳門剛剛回歸不久,西方文化還是占主流。”所以昆曲的美,帶給李卉茵的不僅是視覺的震撼,更是文化的沖擊。
“我覺得舞臺上面真的非常美,像一個活的藝術品一樣。”因此,李卉茵萌生了學習昆曲的想法,“有朝一日,我也能在舞臺上面唱一小段就好了。”
李卉茵 飾演 杜麗娘
幾經輾轉,在朋友的推薦介紹下,李卉茵結識了她的昆曲啟蒙老師,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國家一級演員裘彩萍。“江蘇是中國昆曲的發源地,是昆曲之鄉,我想要學到最正宗的南昆風華,首選就是江蘇。”
拜師金陵,成為昆曲推廣人
2010 年,李卉茵加入了裘彩萍的網絡課堂,通過視頻教學,老師一對一指導她的發音咬字。每學一段時間,李卉茵就會從澳門飛到南京,請老師面對面輔導,“每次來南京就像是給自己充電一樣,讓我充滿能量。雖然澳門與南京相隔甚遠,但我想要學好昆曲,堅持很重要,再大的風雨,我都要過來。”
李卉茵每年數次從澳門來到南京求學昆曲
就這樣,李卉茵從不知工尺譜為何物的昆曲“小白”,漸漸走上昆曲舞臺開始獨立表演,她發現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因為她的經歷開始認識昆曲,甚至喜歡昆曲,她有了新的人生目標,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傳播推廣,讓更多的年輕人接觸到昆曲,愛上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李卉茵舞臺演出劇照
“如果不去推廣,很多人是接觸不到昆曲的。作為一名昆曲演員,我一直致力于昆曲的推廣事業,我希望我的學生學成以后,也可以把昆曲繼續傳承推廣下去。”裘彩萍對于李卉茵傳播推廣昆曲這件事情感到十分欣慰,“通過卉茵更加寬廣、更有高度的視野去傳播昆曲,才能使更多的年輕人走近昆曲,愛上我們祖國的傳統藝術。”
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國家一級演員 裘彩萍
李卉茵坦言,邂逅昆曲、金陵求學,這兩件事情足以改變她的人生。她有底氣成為昆曲推廣人,離不開老師的言傳身教,“老師真的非常厲害,她讓我有這個信心去告訴別人什么是美的,告訴別人600年前,原來中國人已經這么好看了。”
李卉茵與裘彩萍
“《牡丹亭》這個故事成書于明末年,它應是中國戲劇史上最早提到澳門風光的故事。所有版本的《牡丹亭》都只關注于文本本身,但是湯顯祖是怎么創作出這部劇的?他又為什么會在這部劇中提到澳門?”帶著這樣的疑問,李卉茵展開了大量的搜集工作。
她發現,湯顯祖在《牡丹亭》中講述了柳夢梅到澳門尋找欽差苗老爺,得到資助,才得以北上趕考。根據史料考證,劇中提到的 “多寶寺” 就是 “圣保羅書院和圣保羅教堂” 以及今天澳門的 “大三巴牌坊” ,李卉茵在震撼之余想把這個故事告訴全世界,于是便創作一部跨界融合的全新劇作沉浸式昆話劇《夢影·牡丹亭》。
《夢影·牡丹亭》演出劇照
打造國潮IP,讓國風吹向世界
《夢影·牡丹亭》既有中國 600 年古老傳統的昆曲文化,又融合了現代話劇及光影科技。該劇推出之后,受到了許多觀眾的喜愛和業內人士的支持,并開始了巡回演出,“我們演出過好多站,上海、廣州、香港、江門等。昆曲的部分邀請的都是江蘇的小伙伴。他們從蘇州、南京飛到澳門、廣州這些地方來幫助我,有他們在我就會安心很多。”
“我跟江蘇這個地方、跟江蘇的演員是密不可分的,他們是我的底氣所在。”李卉茵說。
李卉茵與奚曉天
在李卉茵眼中,《夢影·牡丹亭》不僅僅是一個有關昆曲的作品,她更希望這是向年輕人推廣昆曲、推廣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IP,“我們花了很多心思設計一些年輕人喜歡的東西,比如加入了光影、投影等科技元素,我希望它能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入場,讓他們能喜歡上這個古老的藝術。”
為了更好地推廣中國傳統文化,李卉茵還組織成立了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戲劇協會,集結了200多名粵港澳三地熱愛戲劇的青年,以及超過 30 位國家一級演員和梅花獎得主作為名譽會長和名譽顧問,通過多次的講座、樂會、工作坊,把昆曲帶入更多澳門人的視野中。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戲劇協會成立二周年活動合影
“協會做了非常多的推廣工作,我們每個月都有講座,用一邊演一邊解說的方式來教大家怎么欣賞中國傳統文化,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來帶領大家去探索藝術的道路。”在李卉茵的組織、帶領下,越來越多的大灣區青年投身于昆曲的發展中,讓戲劇與藝術永葆生機與活力,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五洲四海。
李卉茵參加協會推廣活動工作照
昆曲起源于江蘇,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被賦予了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定位。“借助澳門,作為江蘇昆曲推向、走向世界的窗口和橋梁。通過澳門,讓世界更多人知道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李卉茵受邀在塞浦路斯演出,把起源于江蘇的優秀傳統文化昆曲推向世界
李卉茵至今都還保留著她第一次看昆曲時,與白先勇先生的合照。而白先勇也曾說過,李卉茵算是他在澳門播下的一顆昆曲種子。“我覺得他說的沒有錯,我會代表這顆小小的種子,讓它發芽、成長、開花,助力昆曲發展成一個新興的文化IP,不僅有江蘇的氣質特色,更成為中國名片,讓清雅的蘭花香,飄到世界的各個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