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南京“母城”長什么樣?
南京主城區的建城史只有2500年嗎?
答案是:3100年。
經過6年的考古發掘,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南京西街遺址發現了一座有環壕、墻基與門道、水井、豬祭祀坑,距今3200年-3000年的古城,專家們把它取名長干古城。
12月19日,中國考古學會兩周考古專業委員會和南京市考古研究院聯合召開“長干古城——南京西街遺址重要成果專家論證會”。會上,專家們一致認為長干古城是“南京之根”,該古城的發現把南京主城區的建城史向前推了至少600年。西街遺址的考古發現對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具有重要價值,一系列的考古發掘和研究闡釋正在繪出一幅南京地域文明的歷史長卷。
長干古城,核心面積3萬平方米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李白的《長干行》讓南京長干里古今聞名。
西街遺址所在的山間平地,古稱長干。《建康實錄》記載,“長干是里巷名,江東謂山隴之間曰干”。長干,大體位于秦淮河以南、雨花臺以北,是南京最早的地名。
△西街遺址航拍(2023年發掘區)
長干古城位于南京市秦淮區中華門外、大報恩寺遺址西側,處古長干腹地,屬南京市“長干里古居民區及越城遺址區”地下文物重點保護區范圍。2017年以來,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對西街遺址開展考古發掘工作,截至目前,共計發掘面積12000平方米,發現各類遺跡500余處,出土各類考古標本10000余件,一座長干古城初顯真容。
△西街遺址平面圖
古城由一處中心臺地以及臺地外圍環壕、墻基與門道、水井、豬祭祀坑等與筑城有關的遺跡組成。其中,中心臺地周長約一千米,占地約3萬平方米。
△長干古城要素
西街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陳大海介紹說,古城最早至商代晚期,南京湖熟文化先民利用中心臺地筑城,外有長江、秦淮河、花露崗、雨花臺、赤石磯等江河與崗阜為天然屏障,具有強烈的軍事要塞性質。臺地外圍多道不同時代環壕的發現,提供了古城修筑和不斷使用的證據,更是將南京主城區建城時間提前至商代晚期。
△玉璧
△晚商水井
為何取名為長干古城,而不是越城、西街古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主任王巍解釋說,歷史上,越城、西街這些地名出現的都相對晚;而長干,無論是從地形還是地名而言,都更合適。“在古代,這一帶就叫長干,或者長干里。而且,李白的《長干行》大家也都比較熟悉,所以,我覺得長干古城比用西街、越城,都更合適,更有特點。”
△陶鼎
3100歲,把南京建城史至少往前推600年
王巍說,長干古城的發現令人興奮,長干古城的發現不僅對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具有重要意義,對長江流域、考古中國而言都有重要意義。他說,“我們都知道南京是四大古都之一,過去都認為建城史是距今2500年左右。但是,長干古城的發現確鑿無疑地證明,南京至少在3100年前就建城了。”
南京博物院研究員張敏表示,長干古城是在南京市范圍內第一次發現的、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的古城,也是在南京歷史上的、最早的一座古城。它把南京的建城史、筑城史至少往前推了600年。
△西街遺址環壕區航拍(2023-12)
西街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陳大海介紹說,考古發掘中,遺址地塊北部一處臺地最先呈現,臺地邊緣的文化層和遺跡遺物最為豐富,東緣環狀壕溝保存較好,發現了至少四道商周不同時期的環壕。“在古代防御設施中,壕的出現比城更早。以城墻與壕溝相配合的防御體系,是古代城池的重要標志。”陳大海透露,臺地東北部一段墻基遺跡清晰可見,墻基東側約10米處,還發現一條與墻基走向相同的壕溝局部,這段墻與壕的組合,成為此處曾筑城的又一實證。
△陶鬲
隨著發掘不斷深入,更多證據指向南京最早城池可上溯商周的結論:環壕內明顯有塌落夯土墻體;環壕外圍的水井始建于晚商時期;遺址出土的帶有三角劃紋、梯格紋等紋飾的陶器具有明顯的商代特色;豬骨、木炭等多件出土遺物經碳十四測年計算,得出時間范圍均落于晚商早周時期。出土的商周時期遺物較為豐富,包括陶鬲、陶甗、陶鼎、陶豆、陶簋、陶觶形杯、陶斝、原始瓷罐、原始瓷豆、玉璧、銅塊等。
△長干古城復原示意圖
長干古城地層疊壓狀況復雜,已揭示的9個地層從商周時期一直跨越到明清乃至近現代。這里有過開鑿城池的壕溝、燒磚造瓦的窯場、掘井取水的市井巷弄,如同古都南京的文明脈搏一樣生生不息、綿延不絕,反映了南京城市連續性的發展特質。
南京人的“包容”是刻在基因里的
長干古城有多大?目前尚無法給出答案。目前發現的可能是一個內城。張敏說,他個人認為目前發現的是一個內城,應該還有外郭城。按照歷史文獻的記載,筑城是為軍事用,而造郭則為守民。目前,種種跡象表明,外面有壕溝,很可能有郭。如果有城有郭,就不是一個軍事性的小城堡,而是一個政治中心,是都城。
△觶形杯
3100多年前,長干古城的先民們以秦淮河為天然屏障,依水而居。他們也并沒有成為“孤島”,而是和外界有著非常深的連接。賀云翱說,長干古城發現了青銅器和早期的瓷器。青銅器的發現,說明長干古城的文明程度已經比較高了。至于發現的瓷器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長干古城的瓷器生產地在哪?這也值得去探討。根據考古發現,當時瓷器的生產地在環太湖流域。”
賀云翱說,從長干古城的發現,可以看出南京這座城市在3100多年前,就有繼承性和包容性的熱點,可以看出南京人的包容是有基因的。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一項非常重要的研究,就是夏商周時期各地區是怎樣逐漸融入以夏商周王朝為引領的歷史格局中去的。長干古城的發現具有重要的意義,這表明至少在商代晚期,這一帶已經開始和中原王朝發生了密切的接觸。”王巍說,南京是長江下游地區與黃河流域聯系的紐帶和窗口,“中原的文化通過這里傳到長江下游,同時這里也將長江下游的文化傳至中原。”
王巍等權威歷史考古學者認為,長干古城的發現不僅豐富了古長干里的文化價值,還對湖熟文化研究、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古長干文化資源激活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文脈君從專家論證會上獲悉,長干古城已經保護下來,未來將以西街考古遺址公園的形式進行展示和利用。
文 | 現代快報+記者 胡玉梅 是鐘寅
圖 | 主辦方供圖
視頻 | 現代快報+記者 劉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