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周軍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開,會議深入分析當前“三農”工作面臨的形勢和挑戰,部署2024年“三農”工作,對鄉村振興、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等作出宏觀部署。會議強調,要學習運用“千萬工程”蘊含的發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從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實際問題出發,找準鄉村振興的切入點,提高工作實效。
前不久,希望的田野上傳來了“大國糧倉”二十連豐的喜訊,這為沖刺年目標、奮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信心和動力。糧食豐產豐收,不僅意味飯碗越端越穩,更描繪出農民日子越過越有希望的基本面。農業穩,則全局穩。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農業生產重彩著墨,不論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宏觀指引,還是“強化農民增收舉措”的路徑導航……都釋放出持續強農興農的明確信號。扛穩國家糧食安全責任,促進農民增收,就要始終不渝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多種糧、種好糧、挑大梁,凝聚更大的力量做好田間地頭里的事,讓農業“金扁擔”越挑越穩。
大國豐收,從來沒有容易二字。今年的糧食豐收,同樣充滿著艱辛。無論是黃淮的“爛場雨”、華北東北局地的洪澇,還是西北局部干旱,都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嚴峻的挑戰。試想,如果彼時不全力以赴補救改種,搶種多種,做到穩住面積,投入科技,增強田管,就沒有此時的顆粒歸倉、豐收喜悅。人哄地皮,地哄肚皮。隆冬時節,南北氣候差異拉大,各地農業生產條件不盡相同,但抓農務農一點也不能放松。從越冬小麥看管到明年種植規劃,從良種培育研發到農資農機儲備,糧食生產的每一環節只有時刻“在線”,我們才能奔赴農業強國的新高地,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創造更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糧食豐產豐收,并不意味著可以“高枕無憂”。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飽蘸著廣大農民和農技人員等各層面的心血和汗水。只有接續用汗水澆灌希望的大地,14億多人的飯碗才會越端越穩,只有糧食生產年年抓緊,做到產量產能一起抓、數量質量一起抓、生產生態一起抓,才能不斷夯實大國糧倉根基。中國是人口大國,14億多人每天都要吃飯,這是我國最大的國情。居安思危,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糧食供求緊平衡的格局不會改變,農產品保數量、保多樣、保質量的任務越來越重。
糧食生產一年又一年,每一天每一環節都不能浪費。放眼望去,黃淮海平原廣袤田野上,越冬小麥蓋上了“棉被”,正在積蓄生長的力量。南海之濱,海南南繁育種基地,又迎來科研人員忙碌的身影,搶時間、拼速度,一個個新品種從這里走向全國。春夏秋冬,茬茬接續,季季豐收,希望的田野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進,各地當錨定新方位、瞄準新目標,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種得越多,就可能收得越多,這是最容易懂的道理,因此,要持續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像保護大熊貓那樣保護耕地,穩住農業“底盤”。我國農業逐年豐收,還有一個根本原因是“藏糧于技”。俗話說:種地選好種,一壟頂兩壟。不論是“好種子”培育,還是新技術、新機械的創新運用,都需要下更大功夫,切實以科技投入的“增量”來保障糧食豐收的確定性。
“看準了就抓緊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這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經濟工作的要求和鼓勁。運用到“田間地頭”里,同樣責任重大,勤下田、多種地,搶時間、拼技術,就能多產多收,農業強國建設就會蹄疾步穩。(周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