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調豐富、引人入勝的蘇北大鼓,神奇化朽、巧奪天工的云渡桃雕,香脆金黃、風味獨特的顏集“大朝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歷久彌新的文化印記,是羈旅之人難以忘記的“鄉愁”,它們如夜空閃爍的繁星,跨越遙遠的時空,與地上的人們緊密連接。
近年來,宿遷積極探索非遺保護傳承新路徑,通過打造非遺傳承隊伍、搭建非遺展示平臺,推動“非遺+旅游”融合,讓極具本土特色的各類非遺不斷彰顯生命力、煥發新活力、展現新魅力。
“從2020年開始,宿遷分階段舉辦‘薪火相傳’新時代非遺傳承人培訓班,目前已成功舉辦11期。”市文化館館長劉勇介紹,培訓班通過創新和完善研培計劃、培養機制,幫助學員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不斷建立傳承自信,形成傳承自覺。
“表為主,唱為輔,一人一板一面鼓。”蘇北大鼓學員王浩宇說,他從小受家中老人的影響,接觸后發現自己深深喜歡上了蘇北大鼓的演繹形式。
“初中的時候,我跟隨劉漢飛老師正式學習蘇北大鼓。2022年,我開始參加市區兩級文化館開設的非遺傳承人培訓班,每周1次培訓,來的大多是年輕人。有良師益友的陪伴,我受益匪淺。”王浩宇笑著說,這是群眾喜聞樂見的表演形式,他會一直學下去,把蘇北大鼓發揚光大。
非遺傳承人培訓班的啟動,讓許多本土非遺項目的生命延續得到保障。可如何讓“生命”繼續“閃爍”,綻放最初光彩,這又是一項新的任務和挑戰。
離開了生活的非遺傳承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宿遷優美宜人的自然環境、獨具特色的民風民俗、“三群四鏈”的現代農業,恰是本土非遺熠熠生輝的“載體”。
宿遷積極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圍繞重要節假日,打造非遺集市,組織非遺巡游,舉辦假日書場,開放街區劇場,在增加旅游景區服務供給的同時,進一步提高非遺的可見度和影響力,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融入時代文化,成為群眾觸手可及的消費新風尚。
2023年中秋國慶假期期間,宿遷以“賞民俗·看非遺·品美食·游美景”為主題,在全市各個重點景區、特色街區組織開展了有聲有色、有滋有味的“宿秀千技·‘非’常精彩”——2023中秋國慶非遺嘉年華系列活動,通過技藝展示、產品展銷、項目展演等豐富多彩的體驗方式,為廣大市民游客的節日生活增添了絢麗的色彩。中秋國慶假期期間,全市共開展系列活動260余場次,惠及群眾93萬余人次。
“非遺與旅游的巧妙融合,給予我們展示技藝、交流學習的平臺和機會,我感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非遺技藝和產品產生了興趣,這極大地鼓舞了我。”旋木雕非遺傳承人周希彬欣慰地說。
“就在2023年年初,我們宿遷姑娘還把蘇北琴書唱上了央視《星光大道》,為全國人民帶去了一場非同一般的視聽盛宴。”市文廣旅局副局長倉杰說,將進一步加大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力度,讓非遺在西楚大地經久不息、歷久彌香。(吳柏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