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梁文音
近日,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現場登記工作正式啟動。作為一項重大的國情國力調查,全國經濟普查與人口普查、農業普查共同構成中國三大周期性全國普查項目。經濟普查每10年進行兩次,此前我國已在2004年、2008年、2013年和2018年開展了四次全國經濟普查。
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項本質要求,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在歷史長河中,發展是不老話題,要搶抓機遇、贏得先機,就需要做好全國經濟普查工作,對經濟社會發展狀況進行一次“全面體檢”,摸清經濟“底數”,深入了解我國綜合國力和經濟實力,對我們的經濟“家底”做到心中有數,為制定實施國民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服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以高質量經濟普查助推高質量經濟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做好“大普查”,全面摸清經濟“家底”。全國經濟普查,既關系國家長遠發展,也事關你我,越是全面、深刻、生動、真實的數據,越是能準確把握新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特征,“數”說新時代。因此,要推動全國經濟普查,實現國民經濟的“全面體檢”,既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也要精心組織,廣大普查人員艱辛努力,廣大普查對象積極配合,不僅能讓所查數據更“實”,更能讓經濟“家底”更清,為科學決策和制定規劃提供“第一手資料”。
繪好“透視圖”,把準經濟發展“脈搏”。全國經濟普查,不是簡單的“登記”,而是要通過全面清查、全面普查、抽樣調查等多種方式,厘清數字背后千絲萬縷的聯系、把準經濟規律,讓經濟數據與信息資料更詳實、更準確,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據了解,在內容上,本次普查新增了對平臺經濟、數字經濟等“三新”經濟的普查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國民經濟體系不斷完善,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成為了經濟新的增長點,要更好地把準經濟發展方向,需要通過全國經濟普查,繪好“透視圖”,精心勾勒中國經濟逆風而行、奮勇向上的壯麗畫卷。
開好“診斷書”,讓高質量發展“有數”。全國經濟普查是對國民經濟的一次“全面體檢”和“集中盤點”。據了解,本次普查首次統籌開展投入產出調查,在全面調查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規模、布局和效益基礎上,還將組織開展投入結構和投資結構等調查,以便更好掌握國民經濟行業之間的經濟聯系。從經濟數據、經濟結構、經濟體系,到創新驅動發展、區域協調發展、高水平對外開放……每一項工作,都與高質量發展有著聯系,依靠全國經濟普查,實現的大國有“數”,更好地開出國民經濟“診斷書”,科學制定中長期發展規劃,進一步夯“穩”基礎、增“進”動能、向“新”發展、向“高”攀登。
高質量高水平完成普查任務,讓億萬人民共享經濟發展紅利。將企業和個體經營戶的“小賬本”匯聚成國家經濟發展的“大數據”,是為了用好“家底”,以全國經濟普查為新的起點,深挖經濟發展潛力,增強化解風險隱患能力,讓普查數據真正轉化為經濟發展的推動力。(梁文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