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元旦假期剛過,常州智能制造龍城實驗室理事長、首席科學家郭東明院士就風塵仆仆地來到常州,實地了解實驗室的最新進展,同時考察常州相關企業的科技創新情況。
工地上,工人們忙得熱火朝天。還有一個多月,實驗室硬件建設將全部完工,已采購的4000多萬元設備將陸續進場?!皩嶒炇腋匾氖擒浖ㄔO,特別是人才隊伍建設。下一步,實驗室建設的重點將會轉移到這個方面,速度應該會很快?!惫鶘|明樂觀地說。
創新的步伐,在常州大地上從來沒停止過。正是持久的創新,才帶來常州的聚變。
在創新中發力
在創新的大潮中,企業始終擔當第一主力軍。
2023年11月14日,中國渤海首個千億方大氣田——渤中19-6氣田Ⅰ期開發項目成功投產,標志著我國海上深層復雜潛山油氣藏開發邁入新階段。該項目所用的新一代重防腐涂料,由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發,這個產品一舉打破了國外公司在高端重防腐涂料領域的壟斷。
在百舸爭流的時代大潮中,誰能抓住創新的機遇,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
走進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江蘇恒立液壓股份有限公司高壓油缸制造基地生產線上,不同型號的擺動油缸正逐個通過出廠測試。公司通過與國內高校合作,與上游供應商協同攻關,終于突破了擺動油缸的關鍵技術,打破了國外壟斷。
在常州,創新的精神,不斷催生出以新質生產力驅動的企業,在高手如云的全球市場上搶占一席之地。
加快涌現的高新技術企業,正成為高層次人才的重要聚集地,以及獨角獸、瞪羚企業的“后備軍”。
據悉,2023年,常州全市高企數量凈增1040家,有效高企數量達到4720家,增幅達到28.3%,位列全省第一。全市新招引科技型中小企業超800家,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86家、累計166家。142家企業脫穎而出,入選江蘇省獨角獸和蘇南自創區瞪羚企業榜單,位列全省第三,省級瞪羚企業累計達320家。
在合作中共贏
藍天白云下,中以國際創新村二期工程4棟大樓已完成主體封頂。隨著腳手架一層層拆除,大樓初露“妝容”。
目前,園區開始針對二期項目進行預招商,已有10多家園區企業提出研發辦公用房申請。
作為國內首個由中以兩國政府簽約共建的創新示范園區,中以常州創新園在中以創新合作領域內保持合作機制、合作模式、合作成果三個領先。成立9年來,園區已累計引進以色列獨資及中以合作企業238家,促成中以科技合作項目55個,初步形成“新項目集聚園區、技術合作輻射全國”的發展格局。
常州正以更加開放包容的胸懷,與世界對接,在合作中實現共贏。
在去年9月舉行的“對話德國”合作交流活動中,現場11個重點中德合作項目進行簽約,總投資2.56億歐元。
中德友好協會會長史明德在致辭中表示,常州作為全國知名的制造業城市,在對德合作方面已經形成了很好的態勢,走在全國前列。
常州,正以國際視野、全球眼光打造國際化智造名城、長三角中軸樞紐。
據統計,2023年1—11月,全市新增協議外資超3000萬美元項目28個,新增總投資超億美元項目16個;全市8個項目被列入2023年省級重點外資項目;新增省級外資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1家、累計29家。同年1—11月,鋰離子蓄電池、電動載人汽車和汽車零配件出口分別增長45.7%、13771.2%和14.5%。此外,104家世界500強企業(含中國企業)在全市累計投資的項目共有203個。
2023年,中國城市外籍人才吸引力指數發布,常州首次入圍“魅力中國城市”二十強榜單、列第十二位。
在奔跑中聚變
在常州高質量邁入“GDP萬億之城”的大道上,創新,始終是澎湃動能,并成為浸潤城市的一種品格和追求。
過去的一年,常州錨定“創新中軸”城市定位,緊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機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大批高層次人才紛紛“用腳投票”,帶著項目遠道而來,選擇在常州這塊熱土扎根、生長,帶動整個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在常州科教城,星遙光宇(常州)科技有限公司不顯山、不露水。其實,憑著強大的創新“基因”,星遙光宇瞄準激光通信、紅外遙感和通用組件三個方向進行產業化。公司還參與了國家衛星互聯網、國家電網探火衛星等重大任務,為多個商業航天項目提供了主載荷。
這家成立一年多的創新企業,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建宇領銜。他曾帶領團隊實現了中國人首次“為月球量身高”的夢想;他主持下的國際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升空,實現多項“世界第一”。
緊跟中國商業航空航天產業發展的步伐,星遙光宇的發展也推動常州向這一產業高地進軍。
在另一個熱門的合成生物產業新賽道,常州也不甘落后。
放眼全市,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合成生物產業已全面布局。特別是,新北、金壇、武進“搶跑”規劃,三大產業園提前落子,激活“一池春水”。
另一方面,常州在新能源產業賽道上,已蔚然成風。
“夢想”比亞迪、“理想”新勢力齊聚常州,2023年整車產量將突破65萬輛。
動力電池領跑賽道,產業鏈完整度97%、居全國之首,產銷量占全省一半、全國五分之一,全球每10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搭載常州造的電池。
以創新之舉,常州闊步邁入“GDP萬億之城”。未來,創新仍將是常州向前奮進的堅定路線。
(姜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