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打通“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必經之途,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具有重要意義。如何讓生態產品實現自身價值,講好生態文明建設的徐州故事?近年來,徐州因地制宜地構建多元化生態產品產業鏈和價值鏈,不斷探索綠色惠民新路徑,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以更多、更優質的生態產品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有山皆綠,有水皆清,峰、石、潭、瀑、云、林一步一景……2023年,新沂馬陵山迎來旅游新高:共接待游客百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約5000萬元,同比增長25% 。
生態修復、康養體驗、歷史文化……新沂“靠山吃山”有了新“吃法”,不斷撬動生態產品價值高效轉化,變“生態高顏值”為“經濟高價值”,助力區域經濟高質量綠色發展。
系統修復
夯實綠色生態根基
元旦小長假,山清水秀的馬陵山游人絡繹不絕。作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省級自然保護地,位于新沂市南部的馬陵山風景名勝區總面積28.9平方公里,以峰山、斗山、虎山、奶奶山和黃花菜嶺五座山峰為主體,山中分布著大小7個自然湖泊。
“空氣特別好,宛如仙境!”這是很多游客對生態修復后馬陵山的評價。這里植被茂盛,古樹名木眾多,清新空氣中富含負氧離子。特別是在建有“霧森系統”的小龍溝,溪隨路轉,仙氣飄飄,素有新沂“綠肺”之稱。
滿山青綠的背后,是生態修復的久久為功。
為了增林擴綠,新沂與南京林業大學、南京林科院、國家林業局華東設計院等專業機構合作,造林、補植,把馬陵山范圍內土層瘠薄、巖石裸露的山坡、林窗地塊作為綠化重點,探索出從培育、引進、運輸樹苗到整地客土、修筑魚鱗坑、幼苗保墑等一整套造林技術,實施荒山“清零”。
近三年來,馬陵山景區累計增綠5000余畝,森林覆蓋率達93%。通過生態修復,林區生態結構更加合理,樹種混交比例更趨完善,林相更加豐富,形成了更為合理的森林群落結構,夯實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基礎。
▲馬陵山粉黛花海。
生態向好的同時,動植物資源逐漸豐富,生物多樣性穩步提升。如今,馬陵山景區豆梨、小葉櫟等原生植被數量穩步增多。據調查統計,植物資源共有107科315屬521種,動物物種共有1332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5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2種。馬陵山附近的駱馬湖成為候鳥遷徙的重要“能量補給站”,吸引了數以百計的“鳥界活化石”——東方白鸛停留休憩。
2023年,新沂馬陵山生態島試驗區建設提上日程,投資約1.8億元、實施范圍約441.06平方公里。根據規劃,將在生態島建設范圍內實施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開展物種保護、改善動植物生境和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四大類重點工程。
“到2025年,我市計劃完成造林綠化面積8千畝,馬陵山森林覆蓋率達到95%以上。打通馬陵山生態島試驗區生物多樣性交流通道,建立形成生態產品清單庫,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新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康養旅游
拓寬“兩山”轉化通道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但優良的生態環境不會自動產生價值。要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轉化”二字十分關鍵。
馬陵山風景名勝區集中了花廳古文化遺址、項梁墓、三仙洞、泉潮律院遺址、宿北大戰紀念碑亭等60多處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已成為新沂市歷史文化名片。花廳論壇、首屆花廳音樂節……利用歷史文化資源打造的文旅活動也給馬陵山增添了活力,春山覓花海、讀書煮春茶、槐花旅游節等特色活動更豐富了游客的體驗感。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健康和養生,馬陵山景區又把目光投向了“康養”,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陸續打造了馬鞭草花海、藤本月季花海、循環水系等系列生態景點,穿梭在叢林之間且與“霧林系統”配套的健康步道,更成為馬陵山的一大特色。從藏兵洞西洞口到情緣谷的3公里步道,讓人頓感步入仙境。“走在溪中彎曲的磨盤路上,兩邊都是郁郁蔥蔥的植被,巖石上爬滿綠苔。霧氣飄在臉上,如同敷了一層天然的冰絲面膜,健康又養顏。” 游客小劉對去年夏天的馬陵山之旅記憶猶新。
▲馬陵山景區一角。
沿黃巢湖還建有1.5公里新建健康步道,可步行可騎行,讓游客在大自然中肆意呼吸,在叢林中與山野對話。
馬陵山腳下,投資6600萬元的馬陵山康養中心項目已經落成,春節前即將投入運營。馬陵山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蔡紹剛介紹,該中心總建筑面積約1.2萬平方米,床位數約282張,可提供專業的醫療、康復、頤養、旅居等服務,將打造為“旅居養老示范點”。
針對年輕人的康養項目也將上馬,蔡紹剛透露:“我們打出了一口水溫為58攝氏度的溫泉井,計劃建設溫泉度假酒店,進一步豐富康養旅游業態,優化產品供給,推動馬陵山景區高質量發展。”
徐州市生態環境局環境監察和自然生態保護處處長李其俊認為,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融入生態文明建設,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的基礎上,不斷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景區康養旅游協同發展,馬陵山景區奮力書寫 “生態+”文章,不僅收獲了綠水青山,也迎來了“金山銀山”。
圖片由新沂生態環境局提供
記者: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