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修訂的《江蘇省濕地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經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此次全面修訂以保護管理中遇到的突出問題為導向,增加細化規定,從加強濕地資源管理、強化濕地保護利用、系統開展濕地修復、嚴格落實監督檢查、科學設置法律責任等方面完善了條例,明確了“管什么”“由誰管”“怎么管”等系列問題?!稐l例》的修訂,是江蘇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探索的縮影,對于建設美麗江蘇、美麗中國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必將為江蘇生態文明建設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為全球生態治理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蘇式樣本”。
水韻江蘇,濕地添彩。江蘇位于長江、淮河兩大流域下游,境內河渠縱橫,湖泊眾多,沿海灘涂遼闊,濕地資源及類型極為豐富,是名副其實的濕地大省,濕地面積超300萬公頃,約占全省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一,濕地率為全國各省最高,絕對面積排全國第六位。全國58個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中,江蘇占據7席。同時,江蘇全省近海與海岸濕地總面積約98.6萬公頃,有淺海水域、巖石海岸、沙石海岸、淤泥質海灘、潮間鹽水沼澤、河口水域、三角洲(沙洲、沙島)共7個濕地型,是亞洲保存最大規模同類濕地。這些寶貴的濕地資源,成為江蘇綠色崛起的重要基礎,是建設“強高美富”新江蘇的重要底氣,保護濕地,既是江蘇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江蘇在美麗中國建設進程中應該扛起的歷史之責。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作為國際重要濕地,鹽城大豐麋鹿保護區完成自然資源確權登記,以獨一無二的“戶口本”打造“生態圈”;無錫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不斷改善提升濕地環境,喚醒無錫市民的“生態自覺”;蘇州不斷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蘇州模式”,推動生態補償,國際濕地城市創建如火如荼……作為綠色發展先行者、排頭兵,江蘇各地多措并舉推動濕地保護修復和高質量發展,為江蘇生態建設的全面發展、環境保護體系的系統構建,貢獻出嶄新思路。隨著濕地保護修復工作日益向好,水光瀲滟、魚兒暢游、鷗鷺翔集的“蘇”景圖定會越來越多、越來越美。
保護濕地,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日前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明確指出,到2035年,國家公園體系基本建成,生態系統格局更加穩定,展現美麗山川勃勃生機。而《江蘇省濕地保護規劃(2023—2030)》提出,到2025年“濕地保護率達到48%以上”,并將8公頃以下的小微濕地保護修復寫入條例。近年來,江蘇穩步推進退化濕地生態修復,全省通過實施重點工程項目,恢復擴大濕地面積和提高濕地生態質量,生動詮釋生態多樣性內涵。據統計,2022年全省新增自然濕地保護面積4.71萬公頃,修復濕地5.76萬畝,預計到2025年,全省自然濕地保護率將提高到65%。在美麗中國建設進程中,江蘇牢記生態文明建設這一“國之大者”,以濕地保護修復、筑牢生態屏障、守護綠水青山的生動實踐,努力建設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江蘇,奮力書寫出“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時代答卷。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碧ど闲抡鞒蹋覈鷳B文明建設邁入了快車道,我們要繼續做好濕地保護修復,以貫徹《條例》為契機,將“路線圖”變成“施工圖”,將“愿景”變為“實景”,繪就更加山清水秀、“濕”意盎然的美麗江蘇新圖景,書寫更加亮眼的生態江蘇新答卷。(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