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網訊(記者 戴小淞 通訊員 林靜 浦融)走進浦口區星甸街道九華村,一盞盞太陽能路燈屹立挺拔,屋頂上安裝的光伏板“綠電”流淌,帶動村民坐享“陽光收入”……近日,該村通過專家組現場認證和審核,獲得全國首張“零碳鄉村”認證證書。這也是浦口在促進鄉村實現高質量發展、助推“雙碳”戰略有效實施的一次創新探索。
生態是浦口的優勢,綠色是浦口的底色。近年來,浦口努力提高綠水青山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不斷探索生態優勢轉化為富民資源的有效路徑和實踐模式,統籌做好環境承載的“減法”和可持續發展的“加法”,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用“金山銀山”反哺“綠水青山”。
生態用能 綠經濟點亮“零碳村”
前臨駟馬河,后擁赭洛山。九華村地處蘇皖交界,過去因交通不便等原因,曾是市級經濟薄弱村。彼時,村民對“零碳”這個詞很陌生。倡導節能減排、低碳生活,建設“零碳鄉村”,一切也都是從零開始。
依托自然及人文資源,近年來九華村大力發展以茶葉瓜果為主的第一產業,打造了江蘇省首家茶文化園——赭洛山茶文化園。同時依托赭洛山山體優勢,引進了馬術、叢林越野卡丁車和華飛滑翔傘體驗項目。
“我們因地處山坳,以前大家會覺得限制了發展。”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的實踐表明,生態底色越濃,村子發展的勢頭越旺。九華村利用山水風光、茶產業園、文化遺存等源發展鄉村旅游業,在此基礎上,提出“生態強村、環保強村”理念。
同樣是靠山“吃”山,如今“吃法”已大有不同。赭洛山的林地為九華村內農業生產生活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提供了清除的途徑。經過調研測算,林地提供的森林碳匯能夠有效助力九華村實現碳排放零凈增。
我國農業農村領域的節能減碳空間巨大。而鄉村作為生態振興的基本單元與重要平臺,具有良好的碳匯生態基礎。“我們通過推廣應用太陽能等綠色能源、推行科技農業、倡導低碳生活方式等措施,減少污染物及溫室氣體排放,提高碳資產的綜合經濟效益。”星甸街道九華村黨總支副書記譚為靜表示,村里逐漸安裝了太陽能路燈、充電樁等,村民家里也用上了光伏板,日常生活用電基本不用花錢了,實現“自產自銷”。
從綠色用能到零碳生活,綠色生態已成為浦口鄉村發展的“金鑰匙”。目前九華村內可再生能源路燈及使用清潔能源采暖的農戶占比均為100%,公共場所二級以上能效電器占比92.5 %,低碳公共交通工具占比90.38%,村內溫室氣體總體持續保持零排放,為實現鄉村振興和“雙碳”戰略探索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發展之路。
江河浩蕩 一滴水構建“新格局”
坐標浦口區湯泉農場,一個個由白色柵欄圍住的設備格外顯眼,這便是遠程灌溉閘門和大田智能灌溉控制器。農場農業技術員打開手機APP,輕輕點擊,閘門自下而上緩緩升起,水流便緩緩涌入稻田,4000余畝水稻田全部灌溉完成大約需要8到10小時。
水,是最必需的生活要素、最基礎的生產資料和最關鍵的生態支撐。南擁長江,北枕滁河,濱水而生、因水而興的浦口,依托河海大學院士團隊,攻關研究實施節水灌溉智能控制,對區內高標準農田進行數字化改造,實現灌區泵站遠程控制、渠道水情實時測報等功能。通過現代節水灌溉技術的應用,農田灌溉水量降低20%以上,節肥15%以上,平均每畝節本增效約500元,增產10%,不僅農民得實惠,周邊水環境也得到改善。
一條條通向田間地頭的縱橫水渠筆直蜿蜒,一股股流進千家萬戶的清泉甘甜清冽,一項項惠民興水治水的水利工程互濟八方……如今,在浦口區的田間地頭,處處能感受到水網發達、水道整潔、水質優良的農村生態河水為當地鄉村振興注入的不竭水動力。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水利部公布2023年度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名單,浦口區象山湖榮獲“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系全省唯一。結合水利特色工程,突出“水文化”和“鄉特色”,浦口區還打造了滁河等國家水利風景區,串聯起“河岸花海”“知青故里”等精品鄉村旅游景點,寫好綠色發展的“水文章”。
傳統煥新 一朵花打響“生態牌”
已是深冬時節,鄉村旅游的黃金季已經過去。但距離象山湖不遠處,午后的響堂卻依然熱鬧,前往梔咖啡打卡的青年男女絡繹不絕,舊屋舍改造成的“堂屋”里,一場藝術展讓游客紛紛駐足。
響堂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很久以前就因梔子花而出名。2021年,浦口區啟動了“響堂計劃”,用藝術的手法重塑鄉村,并引入梔咖啡、大馬營、新文房、村宴、民宿等多元業態,多角度折射傳統村落的生態之美、文化之美、人居之美。在村落改造中,響堂村遵循自然更新的原則,對原有的河、溝、渠進行景觀提升,修復桃林、梔子花梯田、稻田等生態、農業空間,保持原有結構形式和傳統風貌,完善基礎設施,不僅生態越來越好,村民的生活方式也在悄然改變。
如今,“響堂計劃”進入到第3個年頭,懷揣著“藝術重構鄉村”的初心,這個山谷里的村落,一直以“次第花開”的姿態給市民游客帶來驚喜,梔子花產業也越做越大。從傳統的村民走街串巷、街頭叫賣,到如今走進了直播間和“叮咚買菜”線上平臺,由本地售賣走向華北、華南更加廣闊的市場,線上總銷售額破百萬元。“‘響堂計劃’實施以來,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我可以在家門口工作,收入也很可觀。”響堂村村民孫娟說道。
從一個曾經“雞犬相聞”的傳統村落,到人們追求田園夢想的現代版“桃花源”,響堂村如今已是省、市級特色田園鄉村。
如響堂一般,用一朵梔子花打響了“生態牌”,盤活了“花經濟”,探索出一條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好路子。近年來,浦口立足自然生態稟賦優勢,挖掘傳統鄉村生態魅力,吸引各類資源、優秀人才等要素回流,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生態產業模式,不斷壯大鄉村經濟,實現了鄉村與生態、生態與產業的最佳結合,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發展。從好生態起家,到高價值發家,未來浦口還將繼續守好綠色“聚寶盆”,端牢生態“金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