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江蘇13個設區市紛紛落子譜新篇,各地2023年經濟“成績單”尤受關注。根據已公布的GDP數據顯示,除了蘇州、南京、無錫、南通、常州這些“萬億俱樂部”城市外,徐州、揚州、鹽城三座城市也瞄準“萬億之城”目標,明確入圍時間表。
作為經濟大省,江蘇GDP總量始終位居全國第一方陣。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為穩定全國經濟作出更大貢獻。2023年12月召開的江蘇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以當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擔當,真正挑起大梁、為穩定全國經濟作出更大貢獻。
縱觀江蘇13個設區市經濟數據,強勁的脈動活力背后,有著怎樣的發展“密碼”?挑大梁的底氣何在?
創新驅動、自立自強,闊步發展“新藍海”
圖源蘇州發布
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科技創新一直是江蘇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在江蘇,蘇州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連續12年居全省首位。2024年蘇州市政府工作報告再次交出亮眼“成績單”:2023年,蘇州全社會研發投入達到1055億元。高新技術企業超過1.57萬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突破400家,均位居全國第四。科創板上市企業55家,位居全國第三。全球“燈塔工廠”增至7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達到76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2.5萬家,均位居全國第一。
2024年1月,國內首臺民用液氫罐車在蘇州成功下線,一次可以運輸液氫40立方米,運量是傳統氫氣管束車的40倍,這標志著我國在液氫制取、儲運與加注等關鍵技術裝備及安全性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以科技為支撐,氫能產業正成為蘇州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歸根到底要靠產業科技創新。在南京南鋼5G全連接工廠,機械臂靈活揮舞、智能中控實時調度,源源不斷的高韌性鋼鐵工業產品從這里邁向國際市場。
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創新,南京以增量項目引領四大支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推進“兩鋼四化”轉型,同時大力發展“2+6+6”創新型產業。2023年,南京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全球排名升至第6位,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居全國第4位。紫金山實驗室建立業界首個6G綜合實驗室,10家全國重點實驗室獲評建設,累計達23家。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萬家,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2.3萬家,新增國際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7家、總量達213家。
回首2023,在常州高質量邁入GDP萬億之城的大道上,創新始終是澎湃動能。
在常州科教城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天創造4項發明專利,2萬余名科技人才迸發活力,龍城實驗室建設正酣,“創新輻射力”成為近6000家企業發展的能量源……常州正以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對接。
數據是最好的佐證。常州政府工作報告中有一個數據很是亮眼——2023年,常州市科技進步貢獻率預計達68%。也就是說,近七成的經濟增長與科技創新因素有關。
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鎮江,2023年也跑出科技領航“加速度”。2023年,鎮江入圍“全國城市創新能力百強榜”。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增長6.2%。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達54%,位列全省第4。
筑穩底盤、開啟新路,繪就開放“新圖景”
圖源無錫發布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江蘇一直重視開放型經濟的發展。近年來,全省積極應對多重風險挑戰,全力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對外開放新優勢不斷彰顯。
1981年,全省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江海木業在無錫注冊成立,由此拉開了無錫引進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序幕。如今,外商企業頻頻向無錫伸出“橄欖枝”,外商投資碩果累累,為城市注入了強勁動力。
1月17日,無錫市十七屆人大三次會議開幕,無錫市市長趙建軍作政府工作報告提到,2023年無錫實際使用外資突破40億美元、增幅居全省首位。
開放,不僅要把全世界的資源引進來,還要讓中國的企業不斷走出去。
近年來,徐州充分發揮海外倉暢通外貿供應鏈作用,讓“徐州制造”源源不斷走向全球市場。
據徐州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23年徐州市外貿質量提升:實現進出口總額1208億元,“新三樣”產品出口增長73%,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增長7.7%。中歐班列開行370列、貿易額增長32%。
作為改革開放先行者和“一帶一路”重要支點的連云港,正瞄準新一輪對外開放機遇,大步前行。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連云港成功舉辦首屆中歐班列國際合作論壇,習近平總書記向論壇致重要賀信,成為連云港發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
讀報告、看數據。今年的連云港市政府工作報告里一組組詳實的數據,印刻出連云港在高水平對外開放留下的堅定足跡,也為高質量發展標注了新刻度——新開集裝箱航線12條,“連申快航”業務量突破10萬標箱;整車外貿出口量突破30萬輛、全國第三。港口吞吐量3.2億噸、集裝箱量613.6萬標箱;中哈物流合作基地集裝箱量、上合物流園物流量分別增長10.1%、6.8%;新增至中亞五國圖定線路1條,國際班列開行806列……2023年,連云港全面抓改革、促開放,區域競爭優勢持續增強。
突出特色、項目為王,推動產業“新進階”
圖源泰州發布
近年來,泰州聚焦健康制造與健康服務業,依托平臺、企業、人才等創新力量積攢的厚重“家底”,集中力量、集聚資源、集成創新,扎實推進大健康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大健康產業已經成為泰州地標性產業。
泰州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也傳來喜訊:過去一年,泰州的大健康產業實現加速成長。2023年,健康中國發展大會、健康中國建設研討會等“國字號”會議花落泰州,國家藥品進口口岸“十年磨一劍”獲批,全省首家藥監綜合體揭牌運行,泰州獲評全省唯一省級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
“十四五”以來,淮安市旗幟鮮明地提出“項目為王、環境是金”工作導向,連續三年召開“新春第一會”部署推進,使項目攻堅成為淮安高質量跨越發展主旋律和最強音。
在今年淮安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可見項目攻堅取得的積極成效,實現了新突破:過去一年中,淮安市平均每周新簽約投資億元以上產業項目16個、新開工10個、新竣工8個,規上工業投資首次突破干億、達1148億元,增長24%、全省第一。
“新能源產業跨上千億級臺階。”在剛剛結束的宿遷市六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亮出了這個令人振奮的成績。其中,以晶硅光伏為龍頭的新能源產業已是宿遷重點培育的六大主導產業之一,這也是宿遷首個突破千億級的產業。
不僅要強化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先發展,更要彰顯自身特色優勢。報告顯示,2023年宿遷市特色優勢更加凸顯——”三群四鏈“綜合產值超950億元(河蟹、花木、工廠化食用菌三個集群,稻米、果蔬、肉禽、豬肉食品四個精深加工鏈條),花木產業產值占全國5%,白酒產業營業收入占全國近6%……2023年宿遷市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7%以上。
向新而變、向綠而行,提質轉型“新維度”
綠色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靚麗底色。
作為“風光名城、綠能之都”,新能源產業一直是鹽城一張靚麗名片。依托得天獨厚的“風光”資源,近年來,鹽城堅持把新能源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打造,能源結構持續優化,產業鏈條基本建成,產業規模和開發規模實現“兩個翻番”和“兩個破千”歷史性跨越。
鹽城市政府工作報告顯示,鹽城市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預計超過7400億元、增長6%左右。其中,2023年鹽城市工業經濟總量首次邁上萬億臺階。
產業能級不斷攀升的同時,全面推進綠色轉型發展也步履不停。2023年,鹽城入選全國首批碳達峰試點城市、全國首批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綜合試點城市;深入開展“科技創新提升年”活動,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4000億元;數實融合步伐加快,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模超2500億元,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覆蓋率超70%。
近年來,揚州步履堅定地走綠色發展之路,政府工作報告中顯示,2023年,揚州獲評全國首批“凈塑城市”“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和聯合國環境署“城市生態修復模范市”。
針對塑料污染難題,揚州積極探索解決,先后建成再生資源可回收物分揀中心、大件垃圾拆解中心等處理設施60余個;高標準建成市區垃圾協同處置利用基地以及楊廟環保產業園。全市4座總處理能力4310噸/日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穩定運行。近年來,共實施廢舊塑料回收利用項目10項,年可回收利用廢塑料20多萬噸。
以“綠”為筆,書寫經濟高質量發展。2023年,揚州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6.8%。
圖源南通發布
作為全國唯一地級市代表,2023年,南通參加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綠色發展高級別論壇,并分享實踐成果。生態帶五山疊翠、工業帶巨輪揚帆、能源帶寶島秀美,南通推動綠色發展的“點睛之筆”在國際舞臺上展現。
南通如東陽光島原來是一片潮退露在爛沙洋深水航道南側的沙洲。近幾年,依托深水海港資源布局重大項目,LNG接收站儲罐群在島上加快聚集,年接卸天然氣將超2000萬噸,海上小沙洲變身國家級能源島。南通正以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不斷提升經濟“含綠量”。
新華報業·新江蘇記者 王心婷 強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