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江蘇鹽城:歷史之光照亮未來!新四軍后代講述紅色故事激揚奮進力量

1月20日,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83周年之際,22位新四軍老戰士、老同志親屬代表來到新四軍紀念館,沿著習近平總書記足跡參觀《鐵軍忠魂——新四軍歷史陳列》展覽,參加鹽城市傳承弘揚新四軍革命精神座談會,深情講述先輩們浴血奮戰、保家衛國的動人故事和歷史細節。

英雄的事跡是歷史最好的敘述,精神的力量總是能夠穿越時空的阻隔。江天輝之女程江江、王海紋之侄俞克群、葉挺的孫女葉蓮、宋乃德之子宋齊生圍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發揚不怕困難、不畏艱險,勇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重要指示進行深刻生動宣講,他們或娓娓道來,或慷慨激昂,或動情落淚,在回望先輩英雄事跡的過程中叩響初心使命、激揚奮進力量。

不怕困難  永遠跟黨走  



江天輝之女程江江

在新四軍紀念館第一展廳“南方星火”展區參觀時,程江江很快發現了有關父親江天輝的展陳內容。她快步走上前,來到江天輝的一幅老照片前,向同行的人講述著這張照片的拍攝背景以及里面的人物故事。

2023年12月3日,在這張老照片前,新四軍紀念館館長仇金標向習近平總書記講述了程江江與父親江天輝的一段對話。“在我青少年時期,父親多次與我提起三年游擊戰爭,我曾問過他:三年游擊戰,最艱難的是什么?他回答了四個字:找不到黨。”程江江說。

“這張照片是1938年2月在江西省浮梁縣瑤里,皖贛邊區紅軍游擊隊下山改編后拍攝的。照片中的革命前輩第一排左起第一位是陳時夫,第二位是我的父親江天輝,第三位是李步新,第四位是劉毓標,第五位是王豐慶。這是皖贛紅軍下山談判,直至瑤里改編留下的一張非常清楚的照片。”程江江講述道,“照片上的陳時夫25歲,江天輝30歲,李步新31歲,劉毓標30歲,王豐慶32歲。多么年輕!要知道,他們都是土地革命時期的紅軍干部,每個人都有十年以上的‘革命年齡’。他們從皖浙贛大地的千山萬壑中,從十年的九死一生的戰斗中相聚,走進這張照片。他們又從這張照片中走出去,創造中華民族所經歷的更加轟轟烈烈的地動山搖的歷史奇跡。”

程江江動情地說:“這張照片中的每一個人、每一個細節,都能牽引出許多的歷史真實,看到中國革命的艱難曲折和中華民族的脊梁靈魂,‘不怕困難,永遠跟黨走’,這是父輩給我們留下的最好的精神和靈魂的傳家寶,給予我們無盡的勇氣,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不畏艱險  戰斗需要青春熱血  



王海紋之侄俞克群

新四軍紀念館櫥窗里展出一件修長的旗袍,下方配以一位青春靚麗女子的照片,總能吸引眾多參觀者的駐足。

照片中的主人公是新四軍女戰士王海紋。“二姑原名俞中和。”王海紋的侄子俞克群現場介紹道,她參軍后被錄取為魯迅藝術學院戲劇系學員,改名為王海紋。入學后在戰爭時期艱苦的條件下,邊學習、邊勞動、邊戰斗、邊演出,入學不久被選為一年級班的副班長,在當年鹽阜文藝界中,是一朵美麗光彩的文藝之花。

“尤其是在《重慶二十四小時》中,她扮演的孔二小姐,將奢侈、變態,飛揚跋扈又厚顏無恥的這一角色特點表演得淋漓盡致、無比傳神。著名戲劇家劉保羅等很欣賞她的表演,認為她是最有培養前途的演員。然而,1941年7月24日,在敵人的掃蕩中與日軍遭遇,她不幸犧牲。”

俞克群說,離開家人參加新四軍,從學校投身到抗日的戰場,既是組織的安排,也是王海紋神圣而莊嚴的選擇。“但當年她的出走,給家人帶來無盡的思念和擔憂,奶奶將她的照片放大后一直掛在自己的臥室床頭,爺爺奶奶直到離世,也不知道他們心愛的女兒已經光榮地為國捐軀了。新四軍紀念館和建湖烈士陵園中都留下了王海紋的名字,我們來到她拋灑熱血的這片土地,祭奠親人、教育后代,祭拜和她一起犧牲的戰友們,祭拜那些為中國革命而獻身的烈士。”

“今天,我可以告慰我敬愛的二姑:您所遙望的強大的祖國和人民的美好生活,已經成為現實!”講到此處,俞克群哽咽了、落淚了,現場響起陣陣掌聲,他平靜了一會兒,繼續說道:“新時代青年應堅定政治信仰、厚植家國情懷、涵養奉獻精神、錘煉戰斗能力,以更加飽滿的激情和豪氣,開拓進取,銳意創新,在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征程中,綻放自己絢爛的青春之花。”

勇于斗爭  革命理想大于天  



葉挺的孫女葉蓮

“葉挺的《囚歌》為什么能夠跨時代流傳?”“人們敬仰他的革命氣節和高尚人格。”葉挺的孫女葉蓮作了深刻的回答。

座談會上,葉蓮講述了葉挺將軍生命中最后的五年,從葉挺在獄中寫下絕命書《囚語》,到詩歌《囚歌》背后的故事,再到出獄后第一時間請求重新入黨,她認為,在最后五年里,葉挺完成了一個人的長征。

“在寫《囚歌》之前,葉挺還寫了絕命書《囚語》。”葉蓮說,他在入獄后第7天開始寫,斷斷續續大概寫了一個多月,3000多字,文章展現了葉挺在面對自己即將失去生命時的心境——“由重圍苦戰流血的戰場,轉入另一心靈苦斗的戰場,后者比前者更令人提心吊膽……他需要眼淚,這不是婦人、懦夫的眼淚,是壯士哭戰友的眼淚。他需要狂歌,需要狂笑,最后戰勝了一切艱難險阻,他發出凱旋的微笑。”

“《囚歌》是葉挺用血和生命寫的詩。”葉蓮深情訴說,“當時他在監獄里面打了《囚歌》草稿,把這首詩謄寫在監獄的墻壁上,把草稿托奶奶帶給郭沫若。郭老收到這首詩以后特別感動,說假使有青年朋友要學寫詩的話,希望他就從這樣的詩里學。”

抗戰勝利后,葉挺被釋放,當天夜里,他就爬起來寫了一封入黨申請書。毛澤東親自動手修稿潤色批準葉挺入黨的復電。說起重新申請入黨的原因,葉挺在當年的報道中回應:“在我囚禁的期間,我就有了這個決心:如果我能自由了,一定要繼續犧牲了的同志們的精神,重新加入共產黨,貢獻我全部的力量,來為中國人民服務。”

“勇氣并不是沒有絕望,相反它是一種盡管有絕望,但仍然能夠奮力前進的能力。”葉蓮對葉挺事跡的講述激勵著現場每一位聽眾。

敢于勝利  民心長城宋公堤  



宋乃德之子宋齊生

“習近平總書記參觀新四軍紀念館時,在高196厘米、寬61厘米的宋公碑前停下腳步,仔細閱讀570字的碑文。作為新四軍后代,我們從新聞中得知消息后,倍感溫暖、倍感振奮。”宋乃德之子宋齊生說道。

回憶起父親的戰斗歲月,宋齊生娓娓道來:“1941年,父親在阜寧領導軍民同海嘯這一自然災難的殊死較量中,軍民同心,以勇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大無畏氣概,組織修了一道90華里的捍海大堤造福人民。”

“在修堤過程中,父親面臨三次決策。第一次是他力議修堤議案,認為人民生命最重要,并且承諾,修堤經費不用民眾負擔,發行公債,鹽稅作抵,治淮作為附則;第二次是在資金和糧食都沒有到位的情形下,他當即決定北堤開工,為工程贏得寶貴時間;第三次是在北堤修好后,突然連降暴雨,平地水深兩尺,南堤工程陷于停頓,他帶病冒雨涉水趕到八灘,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全,為老百姓謀利益,大家無不為之感動,決定繼續與洪流抗爭,把大堤修好。”

宋齊生認為,正是因為共產黨一心為民、敢于勝利,最終克服了種種困難,用鮮血和生命修好了大堤,所以百姓才念念不忘修建這座保障百姓生計大堤的人們。

“‘宋公堤’不能看作是一個人的功勞,它是當年鹽阜人民群眾共同的貢獻,成百上千人,最多時一萬五千人在海灘上艱苦勞作,長達4個月,他們克服并解決了缺糧、缺淡水的生存困難和連綿陰雨造成漲水、無處睡覺的生活困難,并抵抗了在水中作業造成的皮膚病和其他疾病的折磨,還要同敵人頑強對抗,真是吃盡千辛萬苦。”宋齊生表示,作為新四軍的后代有義務傳承好紅色基因,研修學習先輩的歷史和時代背景,把修筑民心工程宋公堤的紅色故事和共產黨敢于勝利的強大精神講給更多人聽。

姚夢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