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上午7時許,記者走進江蘇句容茅山鎮丁家邊村桑葚種植示范區大棚,室外氣溫雖然零下,但棚內溫度卻超過15℃,一簇簇菌菇從菌床上破土而出,工作人員滿臉洋溢著豐收喜悅,小心翼翼地將采摘的菌菇放進筐里,碼放整齊后即將送往預定飯店。
一顆桑果托起老區鄉村振興夢。丁家邊村從1999年開始種植桑葚,經過20多年發展,種植規模擴大到2000畝。不久前,該村80后“桑”書記網上吆喝賣起了菌菇。作為茅山鎮桑葚種植核心區,為何種起了蘑菇呢?原來,在桑樹下套種菌菇是該村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一次嘗試。
為推動桑產業發展,2010年,丁家邊村積極成立紫玉桑椹專業合作社,專做桑葚酒。隨著桑樹種植面積逐步擴大,該村主動轉型,在酒桑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果桑產業,推出“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注冊了“不憂桑”品牌,推出了包括桑葉茶、桑果干、桑葉面條、桑葉含片等多個品類,桑產業發展不斷優化升級的同時,如何處理留下大量的廢桑枝,成為村里面臨的難題。
每年冬管結束后,一畝地桑樹林能剪出廢棄枝條達1000斤。過去,處理這些廢桑枝條曾是種植戶的“煩心事”,基本靠室外自然降解,如果桑樹害蟲蟲卵在廢棄桑枝越冬,來年還會加重桑樹病蟲害的發生;如今,這些“累贅”化身為寶,還為食用菌找到了好“食材”,達到了循環利用、節能生態、互補增效的目的。
“桑枝富含多種天然生物堿等營養物質,用桑枝屑來作原料培育出來的菌菇長勢好,收益自然也不錯。”茅山鎮丁家邊村黨總支書記徐濤說,去年10月份中旬,村里利用大棚的樹下空間,套種了4畝食用菌,以大球蓋菇、榆黃菇品種為主。
據悉,去年12月中旬起,首茬菇陸續進入收獲期,半個月采摘菌菇超過2000斤,基本銷往高校、餐飲店。采摘期能持續3—4個月,隨后,5月份桑果將進入采摘期,農產品銷售無縫銜接。“一畝地能長出5000斤左右的菌菇,日常售價在7到8元一斤。年關將近,售價還會更高。”拿著小菌菇,徐濤滿臉喜悅地算著賬說,桑樹進入休眠期,桑經濟收益模式進一步延續。
桑葚收獲后,廢棄的桑樹枝加工成菌菇有機肥料,而菌菇廢棄物又能為桑樹的生長提供養分,改善土壤菌群和肥力,通過這種互補方式形成一棚兩產,實現農業循環發展。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多年來,丁家邊村種植桑果已形成一定規模,如何穩中求進、創新發展,必須延長農產品產業鏈。徐濤介紹,接下來,將對試種的菌菇銷售情況進行統計,推廣經濟收益高的品種,進一步拓寬種植戶增收渠道。(明庭舒 劉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