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劉鑫
在江蘇無錫,年俗市集熱鬧開展,趕集成為人們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和鄉村生活淳樸的重要方式;在浙江義烏,國際商貿城的年畫掛歷對聯熱賣,交易額較往年同期增長約兩成,龍元素工藝品受到客商歡迎;在福建省福清市,年宵花蝴蝶蘭競相開放,約30萬株被提前下單……眼下,農歷新年的腳步越來越近、年味愈來愈濃,全國各地煙火氣持續升騰,車水馬龍的道路、熙熙攘攘的商場,正向世界傳遞著祥和歡樂的節日氣息,也見證著中國經濟穩步前行的澎湃活力。
春節是中華文化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也是傳統消費旺季。連日來,為持續帶旺市場,各地紛紛出臺促消費政策,進一步提振節日經濟。看經濟大省江蘇,多個景點在春節期間實行門票半價或免費優惠政策,舉辦各式迎新春活動花式“攬客”,助力文旅消費;望東北雪原吉林,在大力推動“冰雪游”“溫泉游”的同時,通過發放面向餐飲、文旅、汽車家電等專用消費券,進一步提振居民消費……政策添柴、市場升溫,隨著吃住行游購娛等需求的集中釋放、市場供給的持續優化,春節消費的紅火正生動說明: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人們的消費信心正在回升,更好地彰顯著我們經濟的韌性活力,勾勒著氣象萬千的時代圖景,凝聚起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拉長時間坐標看,剛剛過去的一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轉段后經濟恢復發展的一年。面對波譎云詭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繁重艱巨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推動中國經濟在風浪中強健了體魄、壯實了筋骨。數據無言,卻是最有力的證明。看市場需求,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7.2%;觀民生保障,糧食總產量同比增加888萬噸、實現“二十連豐”;望發展活力,貨物進出口總額達417568億元、“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碩果累累的“經濟年報”,充分反映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期許、對幸福生活的追求,今日之神州大地,是你我共同見證的、日新月異的活力中國。
消費,一頭連著宏觀經濟,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力量;一頭連著千家萬戶,是民眾追求美好生活的最終表現。察勢者智,馭勢者贏。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也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做好經濟工作,對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放眼未來,滿滿的消費“購物車”、穩穩的新春“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正折射著國內消費市場的巨大潛力和活力,展現著中國經濟的光明前景。我們堅信,只要堅定信心、鉚足干勁,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在全力保供應、著力穩物價、給力保質量上久久為功,全年經濟“穩”的基調會愈發堅實,“進”的態勢會持續增強,必將為世界經濟帶來更多的“中國福”。
中國的今天,勢頭正勁;中國的明天,前景可期。眼下,從鉆研探索的科技工作者到保家衛國的子弟兵,從辛勤勞作的農民到埋頭苦干的工人,點點星火,匯聚成炬,這就是中國力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中所強調的,“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在揮灑汗水,每一個平凡的人都作出了不平凡的貢獻”。新的一年,讓我們以奮斗起筆,在祈歲納福中感悟家國同心的力量,在萬象更新中積蓄奮力向前的信心,積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將宏偉目標變為美好現實。(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