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聲音,我們愿意聽見;
你的關切,我們一同看見。
新江蘇評論員 江一葦
墨爾本的街頭鑼鼓喧天,舞龍隊在沿街觀眾的簇擁中緩緩前進;巴黎大道上戲腔回蕩,傳統曲藝唱出新春祝福;倫敦市中心人山人海,70多萬人圍觀中國舞獅表演,潮汕英歌舞震撼“炸街”、民族服飾巡游隊開跳“科目三”,種種活動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億點點”驚喜……這個春節,海外多個城市舉辦熱鬧非凡的慶祝活動,陣仗之大、規模之空前,讓不少海外留學生和華人華僑驚呼“一覺醒來全世界都在過春節”,也不約而同地在社交平臺分享起“小老外們”過春節的場景。
春節是我國最古老、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在深厚文化底蘊的影響下,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春節慶祝儀式。據不完全統計,有將近20個國家將春節作為法定節假日,全球約1/5的人口以不同的形式慶祝農歷新年;同時,春節民俗活動在近200個國家和地區上演。去年12月,第78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決議,將春節(農歷新年)確定為聯合國假日,更加展現了中華文明和東方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
實際上,春節“走出”國門是一個歷時頗久、延續不斷的過程。早在千百年前,源自中國的春節就傳到周邊國家,大掃除、包餃子、貼春聯、拜祖先等習俗活動也被廣泛流傳。到了近現代,生活在海外的華人華僑同樣秉承對春節的堅守,將自己家鄉的春節活動和年俗表演帶到國外,讓世界在舞龍舞獅、大紅燈籠和春聯中形成對中國的“感官”認識。日積月累下,海外華人社區的“中國年”規模漸成,甚至成為當地重要的節慶活動。例如在英國倫敦,唐人街附近的特拉法加廣場自2002年起每年都要舉辦慶典活動,現已成為亞洲地區之外規模最大的春節慶祝活動。
加上近年來網絡信息傳播的發達,大伙兒對“中國年”的了解程度更高,慶祝方式逐漸多元化和年輕化。順著網線,春節這項古老的傳統節日涌現出源源不斷的活力,也讓更多人了解到不同維度下的中國。當我們點開社交軟件時會發現,舞龍舞獅、鑼鼓表演依舊廣受歡迎的同時,漢服和民族服飾巡游隊走上了海外街頭,不少國人都沒見過的非遺英歌舞直接“空降”倫敦,手扶拖拉機成了“小老外”參與慶典的熱門交通工具,甚至“摔炮的風也吹到了國外”。我們不知道這些帶著濃厚鄉土氣息的文化載體是何時飄到海外,但通過大家歡聚時的笑臉和爆發出的喝彩聲,慶祝方式更多元的春節顯然正成為橋梁,令世界和中國的距離更近一步。
中國春節“墻內開花墻內外皆香”的背后,有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有年俗活動的樸實有趣,更有全世界人民內心對相親相愛、互幫互助的美好愿景。當前,世界形勢復雜多變,部分地區還遭受戰爭苦難,而中國春節讓不同年齡、不同膚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相聚在一起,他們觀看的節目里有驅邪除病的祈禱,接到手的禮物象征著幸運喜樂,彼此問候聲里也是是對新一年的美好祝愿,春節所蘊含的“團圓”“平安”“喜樂”“友善”等精神內核引發了世界人民的共鳴,也在無形中增進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交融。
“春節”是中國的一個縮影,是世界了解中國、中國貼近世界的重要窗口。在熱鬧非凡的甲辰龍年里,我們看見了身處不同國家的海外學子和華人華僑們對祖國的掛念,看見了越來越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看見了“小老外們”對中國節日的癡迷,也看見了這平凡人間對團圓的熱切向往。喜慶的鑼鼓聲還在響起,中國春節的祝福仍在源源不斷地灑向世界各個角落,它跨越山岳河川、突破人種膚色,帶給全世界共同的愛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