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勇向前,步履不停。跨進萬億之城的常州,以強勁的“新”制造之勢,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新躍升,新質生產力和高質量發展正雙向奔赴。
瞄準萬億“新”產業規模,新能源整車“穩底盤”,零整協同發展;蝶變升級,傳統產業換道超車,提速切入數字“新賽道”;求“新”提“質”,聚焦新能源、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導體等產業,激活“新業態”。
向“新”而行 煥新生產力
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期間指出,要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作為“國際化智造名城”的常州,“新質生產力”早已在產業向“新”、向上突圍中變得可觀可感。
《2023胡潤世界500強》新上榜企業中,理想汽車成為市值最高的中國企業,也是唯一新上榜車企。
自2016年理想在常州建設首家制造基地后,便持續加碼布局,致力將常州打造成中國頗為耀眼的新能源汽車先進生產和創新中心。
目前,理想L7、L8、L9車型均在常州工廠生產,理想一、二期工廠年產能已達60萬輛;緊鑼密鼓建設的三期工廠,將在今年4月迎來新成員L6及純電車型,為理想2025年沖刺160萬輛的目標提前布局。
理想選擇常州,折射出常州“新”產業的磁吸效應。
2009年國家啟動“十城千輛工程”,常州立即成立新能源汽車研究院,布局招攬新能源汽車領域國內外高端人才,培育核心零部件產業項目。10多年來,在“比亞迪”和“寧王”等國內新能源整零巨頭的引領加持下,常州新能源產業一躍進入全國第一方陣。
2023年,常州新能源整車產量達67.8萬輛,常州產新能源汽車出口近12萬輛,約占全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的10%。
如今,翻開常州的“新”產業圖譜,無論是新能源整車制造和動力電池等核心零部件,或是光伏儲能、智能電力裝備,還是智能網聯,代表新質生產力的“新”產業已乘勢而上,不斷夯實常州經濟的基本盤。
2023年,常州新能源領域產值超7600億元,增長15.0%,對規上工業產值增長貢獻率達98.9%。
新能源產業融合集群入選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示范名單,新增新能源領域省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3個,其中新北區新能源汽車電氣設備產業集群進階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向“智”躍升 催生“新物種”
新質生產力的起點是“新”,關鍵在“質”。讓“新”制造業帶動產業升級,常州走在做示范、挑大梁的前列。
在江蘇時代的“燈塔工廠”,機械臂和自動碼垛機等智能裝備有條不紊地運作,所有數據上云,良品率及安全性雙提升。
在澳弘電子股份公司,5G網絡已真正成為企業的“神經網絡”,AVG自動導引運輸機器人為企業生產線實現提速降本。
沿著這些常州制造向“智造”躍升的軌跡,窺見的是常州“智造”奔涌的新質生產力,越來越多的工業車間里,技改成效正顯現出來,各類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場景催生著“新物種”,激發著創新裂變。
常州厚植產業生態“沃土”,密集出臺多項政策促進傳統產業煥新。《關于加快推進“智改數轉網聯”實施新一輪“十百千”工程工作方案》,不斷健全著常州“十鏈帶百企、百企育千景”生態體系,推動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比翼齊飛”。
聚焦產業集群,常州提速推進鏈主企業協同平臺建設,帶動上下游企業同步實施“智改數轉”,挖掘典型場景,推動“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場景化應用,加快推廣“小快靈”場景。
瞄準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常州聚焦自主創新,強鏈補鏈延鏈,瞄準工業母機、集成電路、機器人等領域,支持智能制造龍城實驗室等重點研發平臺建設,加快首臺(套)重大裝備推廣應用和智能裝備領域核心技術攻關,增強技術裝備供給能力。
布局“未來” 搶占“新風口”
立足長遠,著眼未來,奮力當下。常州要讓創新之花結出更旺的產業之果。
全速搶占新風口。去年國慶節前后,新北、金壇、武進三大合成生物產業園提前落子,激活“一池春水”;當年11月,常州在全省第一個以市委、市政府名義發布促進合成生物產業發展專項政策措施,進行前瞻布局、科學規劃、系統推進。
目前,常州合成生物產業擁有創健醫療、藥物研究所等35家企業,其中“專精特新”企業8家、規上企業16家;擁有南京師范大學常州合成生物學產業研究院、華大工程生物學長蕩湖研究所等合成生物創新平臺6家。
截至目前,常州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已初步形成生物制藥、高端醫療器械、智慧健康+養老等三大特色板塊,全國超過60%的吻合器生產企業集中在常州。
新的一年,新的希望。常州加快鍛造新質生產力,必將催生發展澎湃新動能。
(孫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