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總產759.5億斤、連續10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全年休閑農業綜合收入超過1000億元,完成年度改廁67.8萬戶……2月28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召開的“貫徹省‘兩會’精神、推動高質量發展繼續走在前列”系列之“守好‘三農’壓艙石 加快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專場發布會現場,一組亮眼數據勾勒出我省加快建設農業強省的現實模樣。
新江蘇傳媒記者在發布會上了解到,過去一年,江蘇堅持把高水平建設農業強省作為新征程上做好江蘇“三農”工作的總目標、總要求、總牽引,加快建設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
糧食產量再攀升,科技創新添動能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作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之一,江蘇高度重視糧食生產,通過穩面積、促單產的雙重努力,2023年糧食生產實現了面積、單產、總產“三增”,總產759.5億斤、連續10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
據統計,2023年,全省糧食播種面積8188.4萬畝,同比增21.8萬畝,圓滿完成中央下達的糧油生產面積任務。為提升單產,全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327萬畝,并集成推廣糧食綠色高產高效技術。去年,我省糧食平均畝產463.8公斤、再創歷史新高,水稻單產首次突破600公斤、居主產省第一。
在生豬和蔬菜方面,我省強化生豬生產逆周期調控,全年累計出欄生豬2409萬頭、同比增6.6%,累計建成80萬畝綠色蔬菜保供基地,全年蔬菜總產超過6100萬噸。
穩產保供背后,農業科技提供了有力支撐。2023年,我省通過實施種業振興“揭榜掛帥”項目,加快6個省種質資源保存與創新利用中心建設。獲批全國農機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穩定在95%以上。
此外,農業生產也不斷智慧化。2023年,“蘇農云”農業農村大數據平臺正式上線運行,全省建成智慧農業園區45個、數字農牧漁場97個。
特色產業煥活力,富民強村促振興
特色產業是“三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江蘇一直頗為重視特色產業的培育和發展。
過去一年,我省共獲批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16個,在全國率先實現設區市全覆蓋。當前,全省共有10億元以上縣域優勢特色產業204個,7150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總營收超1.36萬億元。為培育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全省共開展“蘇韻鄉情”鄉村休閑農業專場推介100余場,全年休閑農業綜合收入超過1000億元、農產品網絡銷售額超過1300億元,增幅均超10%。
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我省還持續完善農民增收長效機制。2023年全省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邁上3萬元臺階,達到30488元,同比增7%,城鄉收入比縮小至2.07:1,成為全國最小的省份之一。
為推動農民收入邁上“新臺階”,我省深入實施富民強村幫促行動,推動2800個企業、1666個幫扶車間、3.1萬個公益性崗位和近萬個產業項目,吸納帶動約4.4萬農村低收入人口就業增收。為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我省啟動1682個經濟薄弱村提升行動,實施新一輪扶持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分片部署推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全省村均經營性收入超過220萬元。
良好的氛圍促進優秀人才不斷涌現。2023年,全省新增全國農村創業優秀帶頭人10人,返鄉入鄉創業人員累計超過50萬人。
和美鄉村邁新步,深化改革啟新程
優美的環境是鄉村振興最靚麗的底色。過去一年,我省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用一系列具體實踐描繪江蘇的風貌之美、富庶之美、時代之美、人文之美。
圍繞人居環境整治,分片區現場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常態化實施村莊清潔行動,大力推進村莊垃圾清理專項行動,對1.4萬多個行政村開展專項整治。組織農村改廁“提質年”活動,完成年度改廁67.8萬戶。
針對農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推動村內道路等公益性事業發展,建設3000個左右村內公益項目,農民群眾滿意度超過95%。
推進鄉村振興,改革是重要法寶。2023年,全省持續深化農業農村重點領域改革,啟動首批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扎實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我省探索出的“小田變大田”的改革經驗得到中央肯定并在全國推廣。
此外,我省還全力做好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全省農村產權交易市場年度成交金額達到307億元,獲批全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規范化整省試點。啟動實施新一輪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3年項目1120個、完成投資額1178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