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今天挑戰的主題是‘尋找手藝人’。機器人隨機識別人臉卡片后顯示并播報指定內容,顯示與播報的格式為‘XXX,XX手藝人’……”在8日的人工智能社團活動上,南通中學附屬實驗學校信息技術老師陳佳楠正為學生講解本次AI實踐課的要求。
該校初一學生顧茗喆聽得目不轉睛。從小學起他就對科技感興趣,如今是人工智能社團的活躍分子。他說:“小學時接觸的人工智能技術比較淺顯。來到通中附校后,社團里學習的知識和技能比較專業,有很強的應用性。”
近年來,通中附校通過推動AI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初步建成天文地理、人工智能和藝術體育三大課程中心,相關工作獲教育部肯定。前不久,教育部公布全國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單,該校成功入選。
這是南通市教育部門推動科技教育融合,積極探索科學教育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南通市部分學校堅持科技與教育有機融合,在課程建設、學科融合、教學方式等方面開展了有益嘗試,為未來培養更多創新人才奠定了基礎。
率先探索,放飛科技夢想
一走進通中附校四樓的社團活動室,藍色燈帶次第亮起,節能又充滿科技色彩。全國青少年無人機大賽優秀科技校長獎、優秀輔導員獎、蜂群舞蹈編程賽初中組一等獎、“領航杯”江蘇省中小學生信息素養提升實踐活動人工智能項目一等獎……墻上琳瑯滿目的師生獲獎證書,體現了這所學校近年來科技教育探索的豐碩成果。
2019年,通中附校正式辦學。學校地處南通創新區,也是創新企業集聚的區域。如何辦一所有特色又深受學生喜歡的學校,成為通中附校負責人冥思苦想的課題。
“我們說‘五育并舉’,希望培養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孩子。近幾年,人工智能等新技術關注度很高,那我們能不能依托這些新技術為孩子打開一扇窗?”通中附校校長藍壽軍介紹說,在正式辦學那年,學校明確了科學教育方向,率先設立了第一個機器人教室。并向全國選聘了4名優秀的信息技術專業老師,把最新科技知識融入課堂之中。
“我們的科學教育有師資、有課程、有課時、有成果,孩子們學習的內驅力越來越強。”作為學校人工智能社團的首位指導老師,該校教學管理處主任任麗君見證了師生的共同成長。面對零基礎的初中生,如何設置適合他們接受又能體現最新科技特點的課程,任麗君等4名老師花了很多心血。沒有樣本參照,她們只能在授課時根據學生的反映邊講邊改;知識更新時,她們犧牲休息時間自學、參加培訓,及時充實到課程內容中去。
“通過社團的學習和訓練,我對人工智能有了系統的了解,也認識到了科技創新的力量。”目前在南通中學就讀的朱錦州感慨,通中附校的學習讓他受益匪淺,正是因為老師的指導和啟迪,他才多次獲得全市信息技術大賽一等獎。
目前,通中附校共設置了AI社團、AI+機器人社團、AI+無人機共3個人工智能社團,約900名學生參加,并研發了16課時的人工智能通識課和近百課時的進階課程。2022年,通中附校被評為“十四五”江蘇省科學教育綜合示范學校。至去年底,已有數百名師生在全國及省市科技類大賽中獲獎。
學以致用,播撒科普春雨
手握遙控器,科技指令隨即轉化為機器人的靈活動作,智慧交通智能車、絲綢之路百度智能車和英雄機器人自動識別、精準執行,讓人真切感受到科技的無窮魅力……近日,南通大學張謇學院的“青芯智愿”科技志愿服務隊送上了一場公益AI智能視覺盛宴,令參加的孩子們大呼過癮。
“哇,太棒了!”“再來一次!”英雄機器人發射子彈,擊中目標,引來現場一陣驚嘆,孩子們對人工智能產生了濃厚興趣。操作機器人的是“青芯智愿”科技志愿服務隊團支部書記徐權杰。他是南通大學張謇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生,參加服務隊近兩年。
“我們想利用所學專業做些科普,讓更多孩子接觸了解科技。”徐權杰靦腆地解釋了成立服務隊的初衷。隊員們曾主持或參與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先后榮獲全國大學生智能車競賽、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挑戰杯黑科技FAST專項賽、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RoboMaster機甲大賽等多個國家級大獎。服務隊成立后,隊員們以人工智能公益科普教學為主線,以機器人和軟件編程為主要內容,為青少年提供科普講座和體驗活動。
2023年,南通大學張謇學院自動化專業學生顧豪杰成為服務隊隊長,組織隊員們一起利用課余和寒暑假走進社區、學校等地,開展志愿科普活動。他說,“科普志愿服務隊促進我們不斷提升專業知識與技能,也有了更高的專業追求。”
“除了專家導師團外,我們還配備了指導老師、邀請行業大咖為學生們提供助力,讓科技興國深入人心。”張謇學院直屬黨支部書記、院長朱昱表示。
2022年,“青芯智愿”科技志愿服務隊申報的項目入選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并順利結項,榮獲江蘇省青年志愿服務大賽三等獎。
科教融合,探索育人路徑
“察勢者明,趨勢者智。”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技術、量子信息等新技術的不斷涌現,教育發展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教育如何應變,成為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先導力量?
新技術不斷迭代升級,如人工智能的深度學習超越了人類現代學習方式,如何培養出不會被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淘汰的人才?教育往何處去,教育自身該如何應變、求變?
這些都是擺在我們面前值得深思的問題。
“我們要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牢牢抓住高質量發展這一生命線,不斷開辟教育發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展新優勢。”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今年1月,市教育局遴選認定了60所中小學為全市首批科學教育實驗校,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全市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校聯盟。未來三年,這60所學校將聚焦建立科學教育統籌保障體系、加強科學類課程建設、強化實驗探究教學、拓展科學活動資源、實施學生多元評價等方面積極探索,切實推進科學教育先行先試。
“我們要依托科技突破傳統局限,創新教育現代化發展路徑。”藍壽軍建議,相關部門加強資金、師資等支持,鼓勵學校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助推育人模式、育人方式、課程建設等方面升級,為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和建設教育強市找到“支點”。此外,要扎實抓好科學教師隊伍建設,涵養科學教育的“源頭活水”。
“我們期盼有更多橋梁紐帶,方便科技前沿的專家為我們提供指導,把最新最鮮活的科技知識帶給學生們,讓更多孩子有展示和提升的舞臺。”任麗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