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在第46個植樹節即將到來之際,田野里、公園中、山坡上,人們擼起衣袖、放置樹苗、鏟土填坑、覆膜固苗、圍夯澆水……一個個播撒綠意的忙碌身影,成為春光里最靚麗的風景。植下一片綠,收獲滿園春,繪就“江山如此多嬌”的壯美畫卷,讓神州大地煥發勃勃生機。一道道“植”此青綠的美麗風景,展現著廣大人民群眾用實際行動托舉“生態夢”的強烈擔當,更釋放出美麗中國建設正在加速成為現實的鮮明信號。
古諺曰:“一年之計,莫如種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從舜帝時設立最早的“林業部部長”——虞官,到西周時特設“山虞”“林衡”專職管理山林草木,再到《禮記》中記載的“孟春之月,盛德在木”,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愛樹、植樹、護樹的好傳統,愛白楊的高大挺秀,愛蒼松的傲寒獨立,愛垂柳的綠絲婆娑。春風十里,不及綠意一抹。樹木凈化了人們呼吸生存的空氣,滋潤了起居行動的生態環境,也豐盈了整個民族的精神家園。根據最新數據,我國森林面積2.31億公頃,森林覆蓋率達24.02%,草地面積2.65億公頃,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50.32%,取得了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國家和人工造林面積世界之首的非凡成就。點綴、凈化家園的樹木值得被重視;栽種、呵護樹木的植樹人亦理應得到由衷的致敬。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植樹造林是重要抓手。自1979年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決定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40多年來我們欣喜地看到,一代代人植樹造林、步履不停,一個個“眾人植樹樹成林”的美麗故事在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生動演繹,一幅幅“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的大美圖景徐徐鋪展。昔日“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塞罕壩,如今山花爛漫,林海蒼翠;曾經“秋風吹秕田,春風吹死牛”的八步沙林場,經歷了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再到“人沙和諧”的嬗變……謀求綠色生存空間是物質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對壘,一個個“當驚世界殊”的綠色奇跡背后是生態文明意識理念的傳承和不懈踐行。
實踐充分證明,植樹造林一頭連著綠水青山,一頭連著金山銀山,除了肉眼可見的“綠意”,更有百姓生活的“紅火”。黑龍江漠河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夏季觀森林風光,冬季賞冰雪世界,游客絡繹不絕;浙江安吉余村從“賣石頭”變為“賣風景”,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福建將樂縣常口村借助碳票,生態公益林折算成碳減排量進行交易,村民從“砍樹”賣錢變成“看樹”增收……近年來,各地在植樹造林的同時,深挖綠色產業潛力,越來越多的老百姓吃上了“生態飯”,這些都是生態涵養的回報,也是綠色發展的饋贈。我們要持之以恒為大地充“植”,讓樹上長出“金葉子”,讓林中結出“金果子”,努力把綠色顏值轉化為生態價值。
植一方綠,迎滿園春,育未來美。“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提出,我國森林覆蓋率要提高到24.1%。只有日積月累植樹造林,才能造就青山疊翠、風景如畫的錦繡河山。因此,我們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者、推動者,通過不斷播種“綠色的希望”,從而不斷收獲“綠色的幸福”。讓我們攜起手來,乘著三月的春風,用勤勞的雙手栽下一棵棵未來之樹、希望之樹。
走,我們一起植樹去!(周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