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政府工作報告》在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中提出,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是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過去一年,我國就業局勢持續改善,保持總體穩定。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244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為5.2%,脫貧人口務工規模超過3300萬,實現了預期目標,為增進民生福祉、穩定社會預期發揮了積極作用。當前,國民經濟恢復向好態勢明顯,但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國內需求較弱,疊加經濟結構調整加快,市場需求持續波動,就業總量壓力不減,“招工難”“就業難”的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仍存在供需匹配不均衡問題。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穩定就業政策舉措,強化崗位挖掘,落實好優化調整的穩定就業政策,加大對吸納就業能力強的行業企業擴崗支持,加快釋放政策紅利。另一方面,營造靈活就業的良好氛圍,取消對其不合理限制;優化營商環境,引導勞動者合理有序經營,讓每一個就業者都能樹立正確就業擇業觀,抓住政策機遇,發揮所長,實現自身價值。
托底民生,就要拓寬就業渠道,需要政府、企業和高校聯動,綜合施策。解決結構性就業壓力,要繼續激發民營企業的就業“蓄水池”和“穩定器”作用。當前我國民營經濟貢獻了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和新增就業,可以說,民營企業對于擴大就業、緩解就業結構性矛盾,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企業是畢業生就業的主渠道。2024年,在全國“兩會@你”中,中央財政就業補助資金安排為667億元,同時加強對就業容量大的行業企業支持,落實和完善專項貸款、社保補貼、就業等政策,為實現更加充分的高質量就業提供強有力支撐。人社部將著力在拓寬就業渠道上提出針對性政策,例如對于兩年內未就業畢業生和登記失業青年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發放創業擔保貸款、企業所得稅優惠,頻頻送出的硬核政策“大禮包”、減負穩崗等等,激勵企業吸納、招用畢業生的積極性。
在關注短期總量的同時,穩就業還應瞄準就業市場,強化職業技能培訓。近年來,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屢創新高,高校畢業生、青年群體已成為城鎮新增就業的主體。但從年齡階層來看,青年就業壓力仍然較大。新一代求職者更加注重職業發展、工作條件和自我價值實現。與此同時,數字經濟賦能旅游業、餐飲業、住宿業和交通運輸業等領域就業發展,新能源、新制造、新消費也逐漸成為新的就業增長點。可從強化促進青年就業政策舉措、拓展就業新增長點、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保障等多方面入手,穩就業促增收。要加快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高質量發展,培育壯大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創造更多適合大學生的智力型、技術技能型崗位。要加大在職技能培訓,加快調整勞動者隊伍技能結構,瞄準市場緊缺、產業急缺的人才,著力提升培訓效果、技能素養,實現經濟和社會的穩定發展。(鄧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