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洪澤,農民駕駛農機在田間進行小麥施肥噴藥等管理工作;在山西運城,村民搶抓農時、辛勤勞作,開展春耕春管活動;在河北石家莊,農業部門強化信息調度,掌握供需動態,保障種子、化肥等有效供給……眼下,生機盎然的春耕春管畫卷正由南向北徐徐展開,各地及早落實各項舉措,加強對農民技術指導,著力穩面積、增單產,為做好全年糧食生產夯實根基。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是居安思危的深長考量,更是大黨大國的深遠謀劃。我國作為擁有14億多人口的大國,農業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把解決糧食安全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重農抓糧一系列政策舉措有力有效。今日之中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升,糧食產量連續9年站穩1.3萬億斤臺階,實現“二十連豐”,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變為美好現實,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時代課題。
食為政首,糧安天下。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生產”。應該清醒認識到,當前我國仍面臨人多地少水缺、糧食增收難度高等諸多挑戰,糧食生產絕不能掉以輕心,必須居安思危、年年抓緊。同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如何實現從“吃飽”到“吃好”再到“吃健康”,也是必須答好的現實課題。春耕春管作為確保全年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的關鍵,與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息息相關,唯有全力以赴打好糧食生產“第一仗”,方能為全年糧食豐收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應打牢基礎、開好新局、贏得主動。
耕地資源是生活之基、生產之要。面積穩,產量就穩,糧食安全就有保障。要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制度,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逐步把15.46億畝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同時,隨著無人機、物聯網等農業“黑科技”應用到耕種生產全過程,科技創新已成為糧食持續穩定增產的重要途徑。要深入實施“藏糧于技”戰略,積極推進“智慧春耕”,在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的助力下,必將為糧食生產“再增收”、農民挑上“金扁擔”提供重要保障,在希望的田野上共繪“萬里遍春耕”火熱場景。
春潮澎湃,激蕩萬千氣象;春意盎然,積聚發展動力。新的春天,讓我們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總要求,搶抓春耕春管有利時機,扎實推進農業生產工作,辛勤耕耘、播種希望,為端好端實端牢“中國飯碗”提供更加堅實的支撐。愿風調雨順,盼豐收中國!(文/劉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