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精品福利观看_婷婷国产在线综合_天天操天天插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av

返回
頂部
首頁 > 熱點 > 正文
江蘇句容:下好春耕“先行棋” 科學管養保豐收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分一過,萬象“耕”新。這兩天,江蘇句容各地的農戶們搶抓晴好天氣進行春耕春種,育秧大棚里,田間地頭間,到處都是忙碌的身影。

土肥苗壯 好土才能出好糧 

3月22日,在句容市天王鎮戴莊有機農業園的大棚內,農戶們手持鐵锨和耙子,圍繞著碎土機忙碌著。一名農戶將精心調配的營養土鏟入機器中,經過運轉,一層層細密的土壤被輸送出來,而碎渣則從底部濾出,被另一名農戶迅速清理掉,不一會兒,旁邊空地上就堆積起了一座土壤小山。

圖片 1

細篩出來的土壤散發著酸味兒,干燥、蓬松,中間夾雜著細碎的稻殼炭和醋糟,這些便是過些天要用的育秧土。全國脫貧攻堅楷模趙亞夫正在現場指導農事,他抓起一把土,送到鼻前聞了聞,又用手指輕輕搓了搓,滿意地笑道:“土肥苗壯,好土才能出好糧。”

作為全省知名的有機水稻種植基地,戴莊村全年豐產的“碩果”,便源自于這一棟棟育秧大棚中。俗話說,“秧好半年糧”,育秧的第一步,是準備育秧土。去年開春,趙亞夫指導農戶,將田間翻耕的土壤運至大棚附近,并用薄膜覆蓋。“土壤隔絕了空氣,也消滅了病菌、控制了濕度,這就是育秧土的基質。”趙亞夫介紹,今年開春,將醋糟、土壤和稻殼炭按照6:3:1的比例攪拌均勻,再用機器粉碎過濾后,便成了上好的育秧土。“這些土至少能提供1個月的養分,待秧苗移栽時,它的球狀根系會包裹著土壤養分,使得稻苗能夠茁壯成長。”去年,南京六合秦邦有機農場就采用了戴莊的秧苗和種植技術,水稻畝產達到1053斤,每畝凈收入高達4000元。

“這個配方其實不是什么秘密,大家都曉得的。”趙亞夫笑著指向在場的幾位技術員說道。早在17年前,趙亞夫經過反復研究,得出這個育秧土“配方”,并無償傳授給當地農戶使用。

戴莊村地處丘陵地區,耕地中崗坡地占據了七成。在過去,這里的土壤貧瘠、灌溉困難,農業技術也相對落后,每10公斤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僅有10克。而當時,醋糟還只是江蘇恒順集團有限公司(原鎮江恒順醬醋廠)的廢棄物,每年需要花費大量資金來處理。然而,趙亞夫卻發現了醋糟的寶貴價值。他研究發現,醋糟中的酸性物質和有機質能夠中和丘陵地區土壤的酸堿度,提高土壤的酸性和有機質含量。同時,加入稻殼炭還能改善醋糟不儲水的缺陷。經過反復試驗和配比,趙亞夫終于成功研制出了現在的育秧土配方。

如今,醋糟不僅被廣泛應用于稻田和菜地中,極大地改善了當地的土壤質量,還為農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經過科學檢測,戴莊村農田每10公斤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已經提升到了20克,而菜地的有機質含量更是高達30克。為了讓更多農戶能夠使用到醋糟,趙亞夫還積極與江蘇恒順集團有限公司協商,達成了“保價”協議,使得農戶們在17年間,一直能夠以每噸130元的優惠價格購買到醋糟。

這兩天,大家已經配制了近100噸育秧土。經過多年的發展,戴莊村已經建立起了成熟的工廠化育秧基地。除了為戴莊有機農業專業合作社的4000畝農田提供育秧服務外,今年還為句容市天王村、解塘村等“戴莊經驗”推廣示范村以及其他縣市的農業產業園提供育秧服務。預計今年需準備400噸育秧土。

無人農場智慧耕作 “數字大田”一屏掌控

隨著氣溫的攀升,越冬小麥迎來了快速生長期,防蟲除草工作顯得尤為關鍵。3月22日上午,在句容市茅山鎮何莊村的無人化農場,伴隨著逐漸臨近的“嗡嗡”機器聲,一架黑色的無人機平穩地駛向田邊。它全程自動校準方向,精準地噴灑著除草劑。而此刻,操作這一切的農場負責人夏洪宇,正在常熟參加農機現場會。他僅憑一部手機,通過視頻監控,熟練地操控著智慧農場作業平臺,遠程完成了田管工作。

圖片 3

這一切得益于基于北斗和5G差分技術的農業物聯網。在夏洪宇的農場里,傳感器、農機等設備與之緊密相連,形成一張龐大的網絡,能夠精確控制每臺農機的作業路線,實現厘米級的作業精度。相較于傳統的人工除草方式,一天最多能處理50畝,夏洪宇現在只需一部手機,遙控無人機,一天便能完成300多畝的噴灑工作。智能農機的應用,極大地降低了農業生產的勞動強度,使其不再是一項高強度、重體力的工作。

句容市地處丘陵地帶,因此,該農場的1500畝農田最初僅有960畝具備種植條件。如何充分利用智能化農機管理好這片農田,一直是夏洪宇的夢想。為此,他抓住農田休眠的時機,對農場內零碎分散的土地進行了集中整改。

圖片 4

整改的成果令人矚目。原先,最大的一塊農田不到5畝,如今24畝已成為所有土地中最小的一塊;原來土地高低落差達18米,現在已縮小至7米。這一變化不僅有效擴大了種植面積至1350畝,而且極大地改善了生產條件。土地平整也為大型農機進場作業提供了必要條件,談到這里,夏洪宇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無人農機的使用不僅顯著提高了耕作效率,還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夏洪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土地從改造前的960畝增加到1350畝,通過智慧農場管理方法,畝產小麥從過去的500斤躍升至1100斤。這意味著農場一季的小麥產量從過去的48萬斤增加到了現在的148萬斤,而日常管理僅需一名掌握現代技術的新農人。

紫云英+有機肥 給農田吃上“營養餐”

除了無人農場,作為農業鄉鎮的茅山鎮還在種好田、會種田上下足功夫。近日,走進茅山鎮東霞土地股份合作社,農田里引來成群的鳥兒嬉戲覓食;不遠處,工人操作著撒肥機在田間作業,一坨坨經高溫發酵的灰黑色生物有機肥,被均勻拋撒到田間。這是給農田吃“營養餐”,為新一年糧食豐收筑牢基礎。

地處茅山老區的東霞村,從曾經的村級集體經濟負債300多萬元到如今年收入超過100萬元,致富密碼就是種好一粒稻米。近年來,在全國脫貧攻堅楷模趙亞夫的指導下,該村采用傳統農耕方式,不使用化肥,大力保護培養生物多樣性,只為全年種好這一季水稻。

圖片 5

冬季休耕時種上紫云英,春耕時把紫云英翻壓還田,每年4月中旬左右再給農田補上生物有機肥,旋耕覆蓋后二次發酵,東霞村以“紫云英+有機肥”的方式,給土壤循環增加有機質含量。“這種雙重天然綠肥即保證了水稻產量,大米也更好吃!”正在地里忙活的東霞村黨支部副書記汪偉笑著說。

相比往年,為何今年東霞村會提前20多天補肥呢?“由于年前的冰凍雨雪天氣,田間紫云英長勢未達最佳狀態,避免后期田間肥力欠缺,便提前給土壤‘加餐’。”汪偉解釋道,同時調整有機肥的播撒力度,從原先每畝2噸增加至4噸,確保土壤的有機質和肥力。

“我們計劃4月下旬育秧,5月份左右插秧,由于土壤二次發酵需要一定時間和溫度,爭取1個月完成肥料播撒工作。”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依舊把抓好糧食生產保供作為重點。汪偉表示,接下來,想嘗試上新一套人工智能灌溉系統,希望通過大數據、互聯網等智能技術,讓田間管理更精準。(周雪菲 明庭舒 劉亞 談德寅)

熱點
版權所有 江蘇現代快報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20 xdkb.net corperation. 蘇ICP備10080896號-6 廣告熱線:96060 本網法律顧問:江蘇曹駿律師事務所曹駿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