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王玉星
促弱控旺、培育壯苗、植保作業……春風漸暖,小麥田間管理迎來關鍵期,空中無人機、地上攝像頭、地下傳感器,再加上物聯網,在麥田里裝上“千里眼”“順風耳”,會種田已經變身“慧種田”。放眼當前的春耕一線,農民辛勤耕耘,農機馳騁沃野,良種、良機、良法配套,一幅幅“科技春耕圖”在廣袤田野鋪展開來,不斷激蕩起新動能。
民為國基,谷為民命。前不久討論通過的《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方案(2024—2030年)》指出,“要按照黨中央決策部署,全面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扎實推進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今天的神州大地上,從中原糧倉到東北黑土地,再到江南魚米之鄉,新農機、新技術扎根田間,希望的田野上涌動著蓬勃的生機。透過相關報道可知,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4%。這一系列的數據表明,主糧作物收獲已基本實現機械化,科技裝備已成為糧食連年豐收的重要保障,鄉親們的“金扁擔”越挑越穩。
糧穩天下安,糧食是產出來的,穩產增產根本出路在科技,良田、良種在促進糧食增產方面具有十分關鍵的作用。從“人扛牛拉”到“機器耕種”,從“靠經驗”到“靠數據”,從“汗水農業”朝著“智慧農業”加速轉變……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不斷提升了農業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以前春耕“鋤頭不停歇”,現在是“農機不停歇”,技術新、裝備強,不斷優化升級的現代農業機械,既是春耕生產的裝備保障,也為打贏打好全年糧食生產第一仗提供了堅實支撐。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扎實推進農業強國建設,我們信心滿滿、干勁十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有14億多人口,糧食安全必須靠我們自己保證,中國人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糧食產量1.3萬億斤以上,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發展主要預期目標之一。一年之計在于春,春播糧食產量占全年六成左右,春管糧食產量占主要口糧的近四成。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抓好春管春耕,對于確保全年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至關重要。站在糧食生產“二十連豐”的新起點上,加大良種、良機、良法推廣力度,大力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為沃野良田插上科技“新翅膀”,在精耕細作上下功夫,進一步把糧食單產和品質提上去,必將讓糧食安全的支撐保障越來越強。
春潮涌動,春光正好;迎著春光,播撒希望。在這個奮進的春天,放眼廣袤田疇,科技春耕“增效率”,新的豐收圖景正在生根發芽。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聚集新要素,激發新動能,向科技要產量、要產能,全力為農業現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不斷讓各種新技術、新模式涌向田間地頭,為農民打造“金扁擔”,助力“老把式”成為新農民。我們完全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身力量把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使中國飯碗裝得更滿、端得更牢、成色更足!(王玉星)